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BD)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其特征是反复发作的情绪高涨、低落或混合存在。临床上容易漏诊、误诊、不规范化治疗,可能使患者接受了不恰当的治疗或者是疾病发生后多年才接受规范化的治疗。同时由于双相情感障碍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而使患者反复、长期地处于疾病的折磨之中,有一部分患者不堪困扰会产生自杀行为(Suicidal behavior,SB)。在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诊断分类(Classification of Mental and Behavioural Disorders,ICD-10)中,双相情感障碍,目前为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发作(Bipolar affective disorder,current episode manic with psychotic symptoms)和双相情感障碍,目前为伴精神病性症状的重度抑郁发作(Bipolar affective disorder,current episode severe depression with psychotic symptoms)是心境障碍谱系中的两个诊断条目,精神病性症状(Psychotic symptoms)的存在,使疾病对BD患者可能有着更严重的影响,在这部分患者群体中,发生自杀行为的可能性可能会更高。存在着某些因素例如:性别,起病年龄,病程的长短,心境障碍的发作频率,物质滥用,既往治疗的依从性,消极观念等因素可能对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双相情感障碍(Psychotic bipolar disorder,BD-P)患者产生自杀行为有影响。对个人而言,精神疾病具有高致残率,同时自杀、意外等原因精神疾病患者的平均寿命较正常人群少。精神疾病对家庭和社会也造成了巨大的负担。如果能够识别出具有高自杀行为的BD-P患者,并在早期进行干预或者治疗,则有可能减少自杀行为发生的风险,本研究拟对BD-P患者的自杀行为进行临床探索研究,为更有针对性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至2018年在大连市第七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经三级医师查房确诊符合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诊断标准中的“双相情感障碍,目前为伴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发作”或“双相情感障碍,目前为伴精神病性症状的重度抑郁发作”143例患者的病史资料,包括:有无自杀行为、起病年龄、病程时间、性别、婚姻状况、吸烟史、饮酒史、其它物质使用史、精神疾病家族史、家族自杀史、既往治疗中断或未接受治疗、自杀意念、季节相关性、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双相躁狂发作次数、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双相抑郁发作次数等。依据有无自杀行为分为有自杀行为组和无自杀行为组。对于不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曼-惠特尼U检验(Mann-Whitney U test),对分类变量采用χ2检验进行单因素临床特征分析。若1≤T<5,使用连续校正χ2检验;T<1,使用Fisher精确检验。用二分类反应变量的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分析得出BD-P患者发生自杀行为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结果显示精神疾病家族史阳性、存在自杀意念、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双相躁狂和抑郁抑郁发作次数为发生自杀行为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BD患者发生自杀行为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存在自杀意念(OR=27.527,95%CI:50.41-150.320)、精神疾病家族史阳性(OR=4.544,95%CI1.522-13.564)。病程时间、季节性、物质使用、婚姻状况等因素不是发生自杀行为的危险因素。结论本研究发现BD-P患者发生自杀行为的相关危险因素为:存在自杀意念、精神疾病家族史阳性、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发作次数、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重度抑郁发作次数。存在自杀意念、精神疾病家族史阳性是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BD患者中发生自杀行为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更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格外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