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式放射性探测成像设备数据采集系统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aibaob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对核电站等重大核设施进行安全监控,分布式放射性探测成像设备必须实现大范围内、立体式放射性区域的实时监控及辐射热点定位。这就要求每一个布点探测设备的数据采集系统均能够独立的实时获取和处理多元化信息。  本文介绍了适用于分布式放射性探测成像设备的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实现和性能测试。该数据采集系统集成了多种信息处理模块,包括多通道射线获取模块,光学信息模块以及GPS信息模块,为系统进行大范围、全方向的放射源定位提供所需的综合信息。硬件设计采用了高集成度,低功耗的多通道处理技术,实现多元化信息数据的并行处理。软件设计采用了流水线方式和“乒乓”操作的技术,提高了数据处理的实时性。  在实际场景下的实验表明,基于FPGA的板载放射源初步定位算法适用于射线入射仰角较小的放射源三维定位,其角分辨精度达到6度的范围;在6米的物距范围里,能够在10s时间里对放射源成清晰的图像;在数据传输过程中,针对不同应用场景,提供了多种可选的稳定数据传输方式;该套数据采集系统的信息处理能力满足安全监控要求,为实现大范围放射源的快速定位和成像提供了保障。
其他文献
在受控热核聚变研究中,中子参数测量是诊断聚变反应过程特性的主要手段之一,其诊断技术和物理研究已经成为国际相关领域研究的热点和前沿课题。中子诊断可以直接度量聚变装置的
在北京谱仪Ⅲ实验上,事例起始时间重建是事例重建的第一步。本文介绍了该实验上事例起始时间重建算法的改进和重建效率的研究。算法经过改进,重建效率提升,误判率降低。开发了一
板状构件计算机层析成像(Computed Laminography,CL)是一种全新的检测板状构件内部结构和缺陷的成像方法。该方法利用微焦点X射线源及平板探测器搭建的非同轴扫描系统,可对板状
石墨烯是由碳原子Sp2杂化组成的单原子层二维蜂窝网状结构。自2004年第一次制备成功以来,石墨烯引起了科学家们极大的研究兴趣。由于其超高的载流子迁移率和出众的物理特性,石墨烯在电子应用方面被当作是一种极具发展前途的新材料。石墨烯的制备方法包括机械剥离、热分解SiC、化学气相沉积(CVD)等。其中,通过CVD方法制备大面积、高质量石墨烯在电子器件应用方面有很大潜力。但是,在将石墨烯应用于器件中时,通
该文利于离子注入技术,开展了庆大霉素产生菌-棘孢小单孢菌的诱变育种工作.首先对这种新的诱变源的有效剂量进行了研究,积累了一些数据,结果表明:最佳注入剂量在0.8×10~2.4
化学发光氮氧化物分析仪是环境监测领域的高端仪器,其中反应室和光电倍增管是氮氧化物分析仪中的核心装置,用于产生及处理化学发光所产生的光信号。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氮氧化物
石墨烯是由碳原子sp2杂化组成的厚度仅为单层原子二维平面碳基材料,是构建其它维度碳质材料的基本单元。由于其层状的结构,石墨烯具有很高的理论比表面积(~2630 m2g-1),表面碳原
本报告主要研究了两个分支的Camassa-Holm系统以及周期的Hunter-saxton方程的Cauchy问题整体弱解的存在性.这些相关的浅水波系统来源于现代力学和物理学.全文一共分为四章. 
作为能量存储器件,超级电容器,凭借功率密度高、充放电速率快、稳定的循环特性、运行安全等优点而备受人们关注,它主要靠电极材料表面电荷积累或者快速的氧化还原反应来存储能量
近年来,有机电子学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作为有机电子学中的一个最基本器件,有机薄膜晶体管一直是研究的热点之一。随着器件迁移率的不断提高,器件的稳定性近年来受到了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