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高温发酵过程中高温菌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 : 6次 | 上传用户:doudouhuij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洱茶是以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通过微生物发酵而得,普洱茶的品质形成中,微生物起了重要作用。目前已报道分离得到的主要为真菌,有曲霉、青霉、根霉、和酵母等微生物,都为常温真菌,关于细菌的报道较少。现代普洱茶渥堆发酵过程,至少需要45天,而一般发酵温度在50℃以上,不翻堆的情况下可达到70℃以上,属典型的高温发酵,高温菌的存在及其作用不容忽视。本研究以发酵过程中高温菌的分离研究作为出发点,将得到的嗜热菌及耐热菌作为研究对象。样品采自云南勐海鹏程茶,通过四种分离培养基,将每次翻堆时所采集的样品进行稀释涂布培养,依据菌落特征对生长出来的菌落进行计数,初步了解茶叶发酵过程中高温菌数量的变化趋势。最后,分离纯化得到13株细菌,都能在50℃以上较好生长。对所有高温菌的生长特性都进行了研究,本实验对各菌株进行最适生长温度及其生长温度范围的测定,初步判断各菌株在茶叶不同的发酵阶段所起的作用。另外还测定了各菌株的最适生长pH值及生长pH值范围,初步判断各菌株在茶叶环境中的生长适应性。研究结果表明,10株为耐热细菌,3株为嗜热菌,且最适生长pH基本为中性,能很好地适应普洱茶高温发酵环境。关于13种菌株对普洱茶发酵影响进行了探索。在对照组的对比下,研究了各菌株的加入对普洱茶发酵过程中茶多酚、咖啡碱、游离氨基酸总量、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的含量变化的影响。发现,菌株的加入对普洱茶的发酵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本论文还进行了微生物代谢特性研究,探索了13种菌株的酶学性质。结果表明各菌株发酵液都有不同程度的异淀粉酶、内切葡聚糖酶、外切葡聚糖酶、果胶酶、碱性蛋白酶活力,而部分菌株的产酶能力相对较强。这些微生物代谢性质赋予了各菌株在普洱茶发酵过程中的功能。最后,对部分菌株提取了基因组,扩增16S rDNA及测序,对序列进行了比对,构建出进化树。确定各菌株所在的属,并比对了各菌株与标准菌株的同源性,发现有三株属于放线菌。另外,对比较典型的两种菌株进行了生理生化试验,发现与已知相似菌株的生理生化特性有一定的差异。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不稳定型心绞痛住院患者80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小剂量氯
目的 探讨妊娠晚期不同孕周脐动脉血流图S/D值正常与异常的分界值。方法 应用胎儿脐血流检测仪监测妊娠晚期脐动脉血流1 752例,计算各孕周S/D的平均值和标准差,分析正常与
目的研究EGCG对小鼠H22肝癌生长及抗氧化作用的影响。方法给予荷瘤鼠喂饲20、40、80mg·kg-1·d-1EGCG,阳性对照组小鼠腹腔注射20mg·kg-1·d-1 5-氟尿嘧啶(5-Fu),并设空白及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联合乌司他丁对急性重症胰腺炎(SAP)患者肺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48例SAP合并肺损伤(ALI)患者均予以常规治疗,对照组加用乌司他丁,而观察组加用乌司他丁、依
汉代墓室壁画是伴随着中国丧葬文化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中国传统壁画的一种。它兴起于西汉,是汉代为丧葬礼俗服务的功能艺术,是附属于丧葬建筑的绘画作品。其具有
目前以白附子命名的中药商品有两种,一是白附子(禹白附),二是关白附,不仅名称相同,饮片外形也近似,造成在一些使用单位相互误用。本文对其沿革、性状、鉴别、应用等进行了概
目的:将胰岛素制成一个较稳定的鼻腔给药制剂,为临床提供一个初步可行的用药依据。方法:采用LGY(国外药物透皮扩散室)扩散小室法,用人的胎盘膜模拟鼻黏膜先在体外做累积溶出
以目前国内生产冰葡萄酒的主要品种威代尔(Vidal)葡萄为试材,于2008-2009年在辽宁桓仁,通过研究:葡萄成熟后期及结冰过程中主要成分的变化,冰酒原料的冷冻方式、不同来源的酵
在柔性制造系统中,使得共享资源利用率最大化来提高系统生产率是系统设计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然而由于共享资源的分配不当会导致死锁的产生,造成长时间停机和昂贵设备利用率低
龙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中国“龙”与西方“dragon”字面概念虽相同,但其来源、象征意义以及民族文化内涵却大相径庭,“龙”不管是翻译为dragon或the Chinese dragon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