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微合金化技术是目前钢铁行业大力发展的重要技术之一。由于具有资源丰富、综合性能优异等特点,VN微合金钢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有研究表明:Mo元素的添加可以优化VN微合金钢的组织结构并显著提高析出强化效果。为系统的研究V-N-Mo系微合金钢,本文使用了五种不同成分的微合金钢,分别研究了各钢种的高温奥氏体变形行为、奥氏体连续冷却相变过程、贝氏体区析出行为,之后根据研究结果进行了实验室试制,并对其组织性能进
【基金项目】
:
四川省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首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 东北大学与钢铁研究总院共同负责的横向课题-“钒钛微合金化钢的强韧化机理研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合金化技术是目前钢铁行业大力发展的重要技术之一。由于具有资源丰富、综合性能优异等特点,VN微合金钢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有研究表明:Mo元素的添加可以优化VN微合金钢的组织结构并显著提高析出强化效果。为系统的研究V-N-Mo系微合金钢,本文使用了五种不同成分的微合金钢,分别研究了各钢种的高温奥氏体变形行为、奥氏体连续冷却相变过程、贝氏体区析出行为,之后根据研究结果进行了实验室试制,并对其组织性能进行了观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高温奥氏体变形行为研究结果表明:N元素和Mo元素的添加会增大实验钢的峰值应力。在低变形温度、低变形速率时,N元素和Mo元素可以促进动态析出,从而抑制动态再结晶行为。计算结果表明:N含量和Mo含量的提高都增大了钢的再结晶激活能,使动态再结晶过程更加困难。(2)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N元素有利于扩大铁素体相区和珠光体相区,抑制贝氏体相变,使贝氏体相区左移,还可细化低冷速下得到的铁素体晶粒。Mo元素的添加可以显著推迟铁素体相变和珠光体相变的相变开始温度,扩大贝氏体相区,增大贝氏体相变的冷速范围,使贝氏体相区右移,当Mo含量达到0.4%时,在0.5℃/s的冷速下也可得到贝氏体组织,Mo元素还可以显著细化组织,提高组织的硬度。(3)贝氏体区析出行为研究表明:钢中Mo元素大部分以固溶态形式存在,仅有小部分以析出物形式存在。Mo含量的增加,可以显著地提高平衡析出量,析出的Mo元素有75%左右以MoC形式存在,其余会溶入V(C,N)之中。MoC可以抑制渗碳体的形成,溶入V(C,N)的Mo可以细化析出物尺寸。HRTEM对比试验表明:析出相与基体相之间符合Baker-Nutting位向关系,Mo元素溶入VC之中,使VC的晶格常数由4.157A增大到4.19(?),析出相与基体相之间的配错度由2.5%增加到3.3%,从而增大了析出相与基体相之间的界面结构能,增加了析出前期的阻力。在已知的三个温度条件下,600℃下的析出量明显多于700℃和500℃,随着等温时间的延长,优势会进一步扩大。(4)V-N-Mo钢的实验室试制结果表明:Mo元素有助于提高实验钢的强度,随炉冷却48h,VNMo3实验钢抗拉强度可达800Mpa,比VN实验钢抗拉强度提高了 120MPa。V-N-Mo系微合金钢具有较好的常温冲击韧性,Mo元素和N元素的添加对微合金钢的韧性有轻微负面影响。随着保温时间的延长,VN钢组织粗化,亚晶界数量降低;而加入Mo元素的VNMo微合金钢的组织没有明显的粗化现象,组织中亚晶界数量增加。电子探针实验结果显示,VNMo3实验钢中存在贝氏体、铁素体及残余奥氏体组织。V元素和Mo元素在组织中处于均匀弥散状态,没有明显的偏聚现象。
其他文献
电子束熔丝增材制造具有材料利用率高、制造周期短、可加工大型复杂零件等特点,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船舶等重要制造领域。在电子束增材制造过程中,熔丝过渡状态对成形质量有直接影响。通过对过渡状态进行监测,有助于电子束熔丝增材制造保持良好的丝材状态,提高堆积体的成形质量和精度。但是常用监测手段(CCD相机和红外摄像)难以适应高温真空并伴有金属蒸气的工作环境。因此,针对复杂成形环境下监测困难的问题,本文提出了
近年来,随着电子器件体积变小,其功率密度显著增大,对于散热的要求越来越高。纳米材料由于其优越的导热性能,被引入到电子器件中与有机物混合或被压制成片以增强散热。但是,纳米材料之间通常会形成一种相互交错堆叠的界面,显著降低器件材料的导热能力。因此,交错堆叠界面导热的机理研究和性能优化对于解决散热问题是非常有必要的。在理论方面,本文从导热微分方程出发推导得到了交错堆叠界面导热的理论模型。相比于传统的一维
低压真空渗碳是一种高效、节能、排放少的绿色热处理技术,可以实现精密生产、高效生产、清洁生产、经济生产、智能生产,是热处理行业重点推广的先进技术。作为低压真空渗碳工艺首道工序,真空加热过程控制是保证高质量渗碳的关键。真空辐射传热滞后现象明显,传热量与物体之间相对位置密切相关,实验和传统经验指导设备设计和工艺控制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日益严苛的热处理质量要求。本文借助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低压真空渗碳加热过程
薄带铸轧技术是高效、节能、环保的短流程技术,也是钢铁业最具挑战性的技术。薄带铸轧与热轧-温轧工序配合,为难加工材料的生产提供了可行的技术路线,在该工艺过程中,温度是最重要的工艺参数。基于该工艺思路,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了薄带铸轧试验机项目的研发工作,本文重点针对铸轧薄带热轧-温轧过程的温度模型开展研究工作。论文主要内容如下:(1)介绍了论文依托的薄带铸轧试验机项目的工艺设备概况和
水资源目前已经成为了国家战略性资源,目前钢铁企业仍然是工业领域耗水大户,水污染大,补充新水多,谁的消耗控制已经成本钢铁企业行业准入标准,工信部2015年颁发的钢铁业行业规范,明确了钢铁企业吨钢耗新水指标的准入水平。宝钢是国内领先的钢铁精品生产基地,炼钢工序是该工序重点生产工序,该工序耗水主要用于炼钢设备的冷却、清洗等用途,根据调查分析,炼钢工序长期以来新水消耗比较大,较之国内先进企业差距大,一方面
透平机械在航空航天、能源动力、水利、石化行业等领域中有着重要的应用,而整体叶轮由于其高性能、高效率和高强度等特点,已经逐渐成为透平机械中不可替代的核心部件,其加工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透平机械设备的性能,其加工效率的高低则直接影响透平机械设备的制造成本。然而,由于加工部位多为薄壁结构,加工可达性差,如何在保证生产效率的同时不降低加工质量,这一直是制造领域的难题。围绕这一问题,本文以整体叶轮的数控加工为
随着科技发展,单一的二元TiN薄膜已越来越不能满足行业对薄膜的使用需求,镀膜更高的力学性能的需求使得刀具薄膜的性能必须向高结合力和高硬度的方向发展。在这样的需求下,为了获得更好的性能,人们考虑在二元TiN薄膜中掺杂新元素形成的多元复合过渡金属化合物来提高各方面的性能。本文使用TiAlSi靶材(靶材原子是钛原子:铝原子:硅原子为65:25:10)通过磁控溅射设备通氮气制备TiAlSiN薄膜,相比Ti
流水车间调度问题又被称为同序作业排序问题,在制造业中被广泛的应用于许多实际流水线。随着时代的不断变革,市场经济加快了变化的节奏,制造业也朝着全球化的方向发展,加上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方式,加快了分布式制造的产生,使得分布式车间调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之一。分布式置换流水车间调度问题主要研究工件如何选择合适的工厂完成加工以及在某个工厂内的工件如何安排加工的先后次序,从而使相应的优化目标达到最优。从理论上来
Al中Fe的固溶度很低,在普通铸造条件下存在较大的针片状Al3Fe相,Al3Fe相的存在影响了 Al-Fe合金的性能和应用范围。为改善富铁相的分布,本文研究了在普通铸造条件下的Al-3Fe合金在缓慢冷却凝固过程以及不同模具温度和不同浇注温度下的金属型中冷却的凝固过程,同时进行了在线测温,得到不同工艺条件下的凝固组织和冷却曲线。分析模具温度和浇注温度的变化对Al-3Fe合金凝固组织和冷却曲线的影响。
本文选取Cr17高纯铁素体不锈钢作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了低应变速率、高应变速率以及疲劳预变形对Cr17高纯铁素体不锈钢单向拉伸行为的影响,并利用扫描和透射电子显微镜研究了 Cr17高纯铁素体不锈钢变形后的表面变形和损伤特点以及微观组织结构,进而揭示应变速率和疲劳预变形影响Cr17高纯铁素体不锈钢力学行为的微观机理,为其实际应用提供参考。论文取得的研究结果如下:(1)在10-4 s-1~10-2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