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性概念化”对翻译的启发——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nama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旨在通过以认知语言学中的“体验性概念化”原理为理论基础,对翻译的主观性和客观性做出合理的解释,同时探讨该原理带给译者的启发。   论文由五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里,作者回顾了我国和西方国家的主要翻译理论,从而发现这些传统翻译理论中普遍存在的一个局限,那就是只将研究的重点放在翻译的结果上,即译文与原文的等值问题,却忽略了翻译的过程。事实上,作为跨文化交际的桥梁,翻译不仅仅是将原文的信息转换成译文,它更是一种对人们在长期以来所形成的思维活动的结果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转译。由于不同文化背景中的读者会对同一文本做出不同的反映,因而翻译不可能作到真正的等值,因此翻译研究的重点应该被转移到翻译的过程上来。而认知语言学正好为翻译过程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第二部分首先对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做了一个总体的介绍,然后对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体验哲学,作了详细说明。在体验哲学的三条基本原则(即心智的体验性,认知的无意识性,思维的隐喻性)中,心智的体验性是其核心,正如Lakoff和Johnson所说“概念是通过体验,特别是通过感知和肌肉的运动能力而得到的”(Lakoff&Johnson,1999:497)。根据这一原则,语言是在人类与客观世界互动的基础上通过人类的认知而被创造的。翻译作为一种语言活动,其过程也能从这个原理中找到依据。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来看,翻译是一种认知过程,其目的是要在目标语中再现作者通过认知而得出的原文的意义,那么弄清意义的形成及其在译者思维中的转换对翻译的研究有着极大的帮助。   第三部分在体验哲学的基础上将意义定义为“体验性概念化”,指出“意义是基于人们身体与外界进行互动体验和认知加工而形成的”(王寅,2008:212)。根据这一定义,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要同时把握作者所处的客观世界和他的认知世界,这也使得翻译活动同时具有了体验性和创造性。   第四部分里,通过译文的对比研究,“体验性概念化”中的“互动体验”和“认知加工”两个概念分别被用以进一步解释翻译的过程。“互动体验”指意义要受约于客观世界和身体结构,这是人类语言具有共性的基础,可用以解释翻译的客观性。“认知加工”是指人们可用不同的方式认识同~事态的能力,可用以解释语言的差异性,从而对翻译的主观性也做出了合理的解释。   第五部分阐明了译者的职责。一名合格的译者应该充分意识到翻译中客观性和主观性并存,在正确理解和把握作者和原文的客观世界和认知世界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尽可能充分地在目标语中再现原文中的两个世界,同时自觉履行文化传播使者的义务。
其他文献
邹轶泓女,1981年出生于江苏常州,现工作于江苏理工学院。1999—2006年,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油画专业,获硕士学位。2014年,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美术学专业,博士在读。江苏省
对固阀塔内泡沫层中颗粒浓度分布及塔板上方分离空间颗粒夹带速率进行研究.实验表明在泡沫层内并不是所有颗粒都处于悬浮状态,悬浮颗粒浓度分布与泡沫层高度、颗粒粒径及气液
全球定位系统(GPS)在现代导航战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一种极其重要的导航和制导手段,针对GPS进行的干扰技术也日益成为研究的热点。文中阐述了全球定位系统(GPS)的
温德尔·贝里(1934-)是美国当代著名作家、环保主义者、文化批评家、农民。目前,他共出版了50多部小说、诗集和散文集,其中,出版于2000年的小说《嘉伯·克罗》集中反映了他的生态
欧内斯特·海明威是美国的著名作家,出色的文体家,是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他独特的写作风格为他赢得了无数的读者,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对他的作品进行了多方面、多视
西藏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的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气压低,含氧量少,日光辐射强,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1],素有“世界屋脊”及“地球第三极”之称。近年来,藏族人民生活水平
极少数现代诗人能将公众诉求与严肃的学术批评理论统一起来,加里·斯耐德便是其中之一。20世纪50年代,斯耐德开始从事写作,此后通过诗歌和散文进一步深入地探索诸如社会和精神方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1888-1923)出生在新西兰,在英国旅居和写作。她是现代短篇小说发展史上的核心人物,其短篇小说以优美新奇而备受瞩目,也使其成为为数不多的单以短篇小说而闻名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模糊语言是语言交际中的普遍现象。许多学者在哲学,语义学及语用学等领域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本文在收集权威新闻网站英语新闻报道的基础上,主要运用定性和描述分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