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里·斯耐德生态诗学中的“荒野情绪”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b3321458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极少数现代诗人能将公众诉求与严肃的学术批评理论统一起来,加里·斯耐德便是其中之一。20世纪50年代,斯耐德开始从事写作,此后通过诗歌和散文进一步深入地探索诸如社会和精神方面的问题,他的作品能将现实(凭借对野性自然的精确观察)与内在洞察力融合在一起。诗人歌颂自然、平凡之物、动物、性、原始部落以及自我并将人类视为自然环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类只有接受并且适应这种天然遗传性才能繁荣兴盛;如果因为自身的智慧、科技和社会发明而与自然隔绝,那么人类便将自己囿于自身创造的牢笼。 作为保护荒野的代言人,斯耐德以及他所倡导的“生态良心”已经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关注。斯耐德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从不同角度为当今脱离自然,盲目崇拜科技的美国主流文化提供了一种借鉴模式。作为荒野的代言人,他在诗歌以及其它作品中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倡导一种新的生活模式,即永远保持野性的心灵,诗意地栖居在荒野之中。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论文着重分析斯耐德生态诗歌中所体现的“荒野情结”,除了引言和结论部分之外,该论文共分成四个章节,分别从不同方面详细阐述斯耐德的生态诗学与其“荒野情结”之间的关系。 引言主要简单介绍加里斯耐德的生平及作品,并对前人的研究做了简单回顾,这些研究是启发笔者对斯耐德及其作品进行深入讨索的源泉。同时指出本论文的写作视角,即通过重新解读斯耐德的生态诗歌,探索诗人的“荒野情结”。 第一章主要论述不同时期人们对荒野的不同认识及所持的不同态度,荒野经历了一个从被人遗忘、忽视到被人认识、尊重和保护的过程,这种对荒野认识的升华体现在斯耐德的生态作品中,成为诗人生态作品的灵魂。 第二章着重探讨诗人对荒野的态度和情感。依诗人之见,荒野是人类之根,荒野是人类之邻,荒野具有精神价值,这些认识都与诗人自己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本章通过详细解读诗人的作品阐释他对荒野的敬畏、亲近之感。 第三章主要涉及斯耐德对人类文明与荒野关系的思考,同时指出人类活动以及人类文明对荒野的侵略与破坏导致了人类与自然的疏离,人类的无根意识。同时,斯耐德意识到文明和荒野的一致性,人类能够实现二者的和谐统一,并将保护荒野视为我们应该主动担负的生态责任。 第四章“诗意地栖居于荒野”主要探讨斯耐德的生态乌托邦思想,即诗意地栖居于荒野之中。首先,诗人提出自己对“位置感”的领悟并让我们深刻理解家园感和归属感的重要性。其次,诗人对人类的未来满怀希望并坚信只要心怀生态良心,我们能够与自然世界和谐相处,永远诗意地栖居于荒野之中。 结论部分再次回顾并总结了该论文的要点,并激发我们热爱、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保持豁达的心胸,永远快乐、平和地生存于自然、社会之中。
其他文献
随着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经济不断增长,国际文化交流增多,用人单位对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强调他们的英语口语交流能力。而目前大多数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很
全球定位系统(GPS)在现代导航战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一种极其重要的导航和制导手段,针对GPS进行的干扰技术也日益成为研究的热点。文中阐述了全球定位系统(GPS)的
温德尔·贝里(1934-)是美国当代著名作家、环保主义者、文化批评家、农民。目前,他共出版了50多部小说、诗集和散文集,其中,出版于2000年的小说《嘉伯·克罗》集中反映了他的生态
欧内斯特·海明威是美国的著名作家,出色的文体家,是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他独特的写作风格为他赢得了无数的读者,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对他的作品进行了多方面、多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