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爱玲,一个海内外家喻户晓的名字,她有着语出惊人的天赋,一生中在散文、小说、电影等领域皆有不凡的作为且自成一体。而对于其小说在文坛上的贡献,无疑大家应给予她最高的赞扬。是什么让张爱玲小说的热度能够一直延续到今天?除了内容方面,它是足够优秀的通俗文学,能够历久弥新;还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视听当道的时代,小说在叙事形式方面所具备的丰富电影化技巧这种潮流因素的特质,使其不仅荣获了“纸上电影”的美誉,还不断成为文学改编的焦点,故而作品才能够广为流传、经久不衰。小说通过既已存在的语言运作,电影通过摄影机记录下的画面与声音运作;小说是时间艺术,而电影是以蒙太奇的剪辑为基础的时空艺术;小说中,人们从思想中获得形象;电影里,人们从形象中获得思想。而张爱玲的高明之处在于做到了让观众如观影般于具象化的语言中去参透小说的思想。几乎是与文学滋养同步的长久观影经验使得张爱玲以电影思维将视听密码熟练地嫁接到其小说当中。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张爱玲的的不可多得就在于其笔触中对传统书面叙事方法的解构与独创性;也是这种独创性,成就了其小说是以纸媒的形式呈现出的作家脑海中的‘电影化想象’。本文以文学与电影相聚后彼此产生的影响作为理论基础,以电影贯穿了张爱玲各个时期的生活为切入点,系统论证了电影赋予她的影像感,培养了她看到方位、看到道具,看到大量人物动作的心眼,启发了文字的色彩、声响、动感,因此人物意识更具象,更出画面,从而找到了为小说分担讯息的电影化独特手法,并且这种好处还在于作家想象的自由性,它并不受限于真正拍摄电影时的环境,演员的状态与表演等,故而想的多好写出来就有多好。接着本文从蒙太奇思维、视听观念等形式范畴分章详述了张爱玲通过对这些电影叙事方法的借鉴而在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情节的表现形式、场面和段落的安排以及情景交融等几个方面包装上所发挥出的效果。此般形式与内容的共臻超然,是一种以电影思维为导向的审美偏好,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张爱玲小说独具特色的电影化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