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 和谐 共赢——“城中村”改造策略研究

来源 :天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qlcu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最早的"城中村"现象开始出现.至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城中村"便已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普遍现象,而随之产生的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的诸多问题亦日益成为影响城市健康和谐发展的痼疾.在全民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城中村"作为与城市发展不和谐现象的缩影,对其进行全面、客观的认识已成为我国城市健康和谐发展所面临的紧迫问题.本论文着重针对"成熟型城中村",以对深圳、珠海、厦门"城中村"实证调查为基础,探讨"城中村"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产生背景和形成机制,剖析我国"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多方利益主体的博弈关系,分析借鉴深圳、珠海、厦门"城中村"改造实践经验,从构建多方利益主体的和谐关系角度出发,探究力求多方和谐与共赢的"城中村"改造策略,指出"城中村"改造应多方协作,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去探究相应的规划政策和引导措施,力求达到城市与乡村,政府与市民,人与社会、自然等的和谐与共赢,为我国"城中村"改造提供对策建议. 论文分为八部分,第一部分阐述"城中村"研究背景和意义,对有关概念进行界定,明确研究内容、思路、方法以及框架路线;第二部分对国内外"城中村"相关研究进行分析和总结;第三部分从多个层面揭示"城中村"存在的问题,分析指出"城中村"在城市发展进程中的负面影响;第四部分从间接和直接两种角度对"城中村"及其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揭示"城中村"产生背景和形成机制;第五部分从博弈角度出发,分析"城中村"改造所涉及的政府、开发商和村民的多方利益,指出多方利益主体的博弈关系;第六部分从整体思维的角度,探讨以和谐与共赢为目标的"城中村"改造理念与原则;第七部分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借鉴深圳、珠海和厦门等地"城中村"改造实践经验,提出多方协作、力求和谐与共赢的"城中村"改造策略;第八部分对前面几章内容总结,为有效控制"城中村"现象进一步蔓延和现有"城中村"改造提供建议和对策.
其他文献
山水城市是二十一世纪中国城市建设的理想模式,同时也是当代城市风貌与景观规划建设的终极目标。山水城市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概念,蕴涵了深刻的哲学与美学理念,并高度概括了中
在近年来上海建构多层次多核心的城市商业体系过程中,社区商业已成为焦点,本文以此为背景,立足于现代城市居民消费观念及行为习惯的观察视角,对上海三个近期建成的社区商业中心—
学位
学位
完形是源于格式塔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格式塔的基本理论认为人类对于任何视觉图像的认知是一种经过视知觉系统组织后的形态和轮廓,是过程经验中形成的整体,其整体与组织性是
受中亚塔庙、犍陀罗希诃罗形制影响,在北朝的中原出现了“外来密檐塔”这一佛教建筑类型。其基本特征为:结构形式为砖砌空筒、外形收分曲线呈抛物线形、底层塔身较高、上部为密
五十年来,行列式多层住宅是上海城市住宅的主要类型。随着城市的扩展,原本位于城市边缘的大量行列式住宅小区成为了内城的一部分,产生了城市公共街道和居住区外部空间的矛盾。19
学位
进入21世纪,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城镇物质环境设计、建设水平不高,模仿与攀比现象比较严重;人文景观破坏严重;城镇空间景观缺少个
本篇论文的研究课题是余柏椿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景观特色审美结构理论及其应用研究》中的一个子课题。由余柏椿教授领导的本次基金项目力图打破学科界限,综合运用各
随着天津历史街区的大规模改造,新的城市街区与传统历史街区在城市景观、空间形态上呈现不同的特征。天津五大道地区作为天津近代历史街区中有代表性的区域,具有独特的空间形态
20世纪30年代高层住宅开始在我国出现,80年代后开始在全国各大城市普遍建设。到目前为止,高层住宅的设计施工质量不断提升,已经成为城市住宅建设的主流,它以不断上升的高度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