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墙下的公共空间——上海45个行列式居住小区外部空间研究

来源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同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zel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五十年来,行列式多层住宅是上海城市住宅的主要类型。随着城市的扩展, 原本位于城市边缘的大量行列式住宅小区成为了内城的一部分,产生了城市公 共街道和居住区外部空间的矛盾。1990年代政府修建围墙的公共政策将居住为 主的城区分化为众多独立的小区,形成了独特的“城中城”式的城市空间格局。 通过对上海市杨浦区1950年以来在三个大型工人新村(鞍山新村、凤城新 村、控江新村)基础上形成的45个行列式小区外部空间的调查,本文归纳了行 列式小区外部空间的结构——鱼骨式空间的种类与变异,识别出两类外部空间: 公共性的主街空间和半私密性的支弄空间。进一步对居民户外活动和户前加建 的调查说明:主街空间的感知与居民对小区主要路径的选择有关联;支弄空间 的感知与支弄空间的防卫性、底层住户私密空间的外向扩展有关联。因此,本 文认为主街空间和支弄空间不仅是物质形态意义上的空间,也是居民们在生活 实践中感知到的空间。 调查随后总结了“城市内街”这一小区外部空间和城市街道相互融合的半 公共空间模式。发现“城市内街”有效地平衡了独立小区和城市空间之间公、 私领域的矛盾,既保证了城市居住的安全感又防止了独立住区对城市空间的割 裂,值得作为一种有效的大型城市住区公共空间策略在实践中进一步发展。 本文认为传统中国城市的空间结构所形成的集体记忆持续地影响着居民对 行列式住区外部空间的感知,并指出行列式住宅区外部空间与传统中国城市空 间的同构性是中国当代城市容纳和消化由欧洲现代主义建筑先锋派创造的“居 住区(Siedlung)”这种乌托邦城市模型的一个重要原因。 关键词:行列式小区,公共空间,感知,街,巷
其他文献
乡村旅游是20世纪随着工业化社会的发展,旅游“生态化”进程的加快而迅速发展起来的旅游新现象,是基于旅游目的地标准而划分的几种旅游类型之一。作为乡村旅游形式之一的民俗
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是当前历史遗产保护和城市建设中的重要课题,而国内对此的研究大多属于直接介绍或套用国外现成理论,缺乏对这些理论本身及其背后的思想根源的学习和探究。
在全球化的趋势下,各国间的文化交流空前活跃,导致建筑文化和城市文化出现趋同。造成这种趋同现象有两个主要原因:首先是欧美建筑文化,建筑形式本身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及发展,使得
住宅小区出入口是住宅小区的“脸面”,也是住宅小区的“眼睛”,更是人们感知小区的第一印象。在越来越追求人性化的时代,人们除了需要满足基本的生理层次的需求,更注重心理层次,甚
文章旨在提供一种解读当代建筑形式的方法。当下的时代背景是消费社会,在此背景下建筑成为消费品,具有了符号的象征意义。以符号学理论研究为基础,建筑被看作一种表意符号。
山水城市是二十一世纪中国城市建设的理想模式,同时也是当代城市风貌与景观规划建设的终极目标。山水城市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概念,蕴涵了深刻的哲学与美学理念,并高度概括了中
在近年来上海建构多层次多核心的城市商业体系过程中,社区商业已成为焦点,本文以此为背景,立足于现代城市居民消费观念及行为习惯的观察视角,对上海三个近期建成的社区商业中心—
学位
学位
完形是源于格式塔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格式塔的基本理论认为人类对于任何视觉图像的认知是一种经过视知觉系统组织后的形态和轮廓,是过程经验中形成的整体,其整体与组织性是
受中亚塔庙、犍陀罗希诃罗形制影响,在北朝的中原出现了“外来密檐塔”这一佛教建筑类型。其基本特征为:结构形式为砖砌空筒、外形收分曲线呈抛物线形、底层塔身较高、上部为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