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转录因子C/EBP-β在人月经周期子宫内膜及早孕蜕膜中的表达目的:探讨转录因子C/EBP-β在人月经周期子宫内膜及早孕蜕膜中的表达及其变化规律。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进行组织学定位,通过Western-blot免疫印迹法进行蛋白质定量,荧光适时定量RT-PCR法进行mRNA定量,在蛋白质水平和mRNA水平检测转录因子C/EBP-β在人正常月经周期子宫内膜及早孕蜕膜中的表达变化。结果: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EBP-β主要在人子宫内膜基质细胞核中表达,在腺上皮细胞核中表达较少;增生期子宫内膜中C/EBP-β仅有弱表达,分泌晚期子宫内膜中表达最强,在早孕蜕膜组织中也有较强的表达。2.免疫印迹法结果显示,C/EBP-β蛋白在正常人月经周期增生晚期表达较低,在分泌期表达逐渐增高,分泌中期C/EBP-β的表达较分泌早期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泌晚期C/EBP-β的表达达高峰,与其他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在早孕蜕膜组织中其蛋白表达仍维持在较高水平,与其他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O.05)。3.荧光适时定量PCR结果显示,C/EBP β mRNA在正常人月经周期增生晚期表达较低,在分泌中期的表达逐渐增高,与增生期组相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分泌晚期C/EBP β mRNA的表达与其他组相比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在早孕蜕膜组织中其mRNA的表达与其他组相比差异也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C/EBP-β在人正常月经周期子宫内膜及早孕蜕膜组织中呈时空特异性表达,提示C/EBP-β可能在人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建立及基质细胞蜕膜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第二部分建立人子宫内膜基质细胞体外蜕膜化模型目的:建立人子宫内膜基质细胞体外蜕膜化的模型,并鉴定蜕膜化模型的有效性。方法:原代培养人子宫内膜基质细胞,采用8-Br-cAMP和MPA蜕膜化方法处理第三代子宫内膜基质细胞,在显微镜下观察蜕膜化过程中的细胞形态学变化,并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蜕膜化过程中不同时间点细胞培养液中泌乳素(PRL)的水平。结果:1.人子宫内膜基质细胞在体外蜕膜化培养过程中,与对照组相比,细胞发生形态学改变,由细长的梭形逐渐转变为较大的多角形,细胞体积变大、变圆,细胞核变大、变淡,细胞间的界线也变得模糊不清,与人体内的蜕膜细胞形态相似。2.化学发光法检测到在蜕膜化过程中细胞分泌的PRL水平逐渐升高,蜕膜化处理48小时(D2)后,子宫内膜基质细胞就有较多的PRL分泌,和对照组及蜕膜化24小时组相比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蜕膜化处理96小时(D4)后,其PRL的分泌达峰值,和对照组及蜕膜化其他组相比差异均具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采用8-Br-cAMP和MPA体外处理子宫内膜基质细胞,在D2天就可出现明显的蜕膜化改变,在D4天可达到理想的水平,是体外蜕膜化过程研究的理想模型。第三部分人子宫内膜基质细胞体外蜕膜化过程中转录因子C/EBP-β的表达及细胞周期的变化目的:探讨人子宫内膜基质细胞在体外蜕膜化过程中转录因子C/EBP-β的表达变化及细胞周期分布的改变。方法:采用8-Br-cAMP和MPA对人子宫内膜基质细胞体外蜕膜化处理,分别收集蜕膜化处理0小时(D0)、24小时(D1)、48小时(D2)和96小时(D4)的细胞,采用Western blot进行蛋白质定量,荧光适时定量RT-PCR法进行mRNA定量,在蛋白质水平和mRNA水平检测转录因子C/EBP-β在人子宫内膜基质细胞体外蜕膜化过程中的表达变化,并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人子宫内膜基质细胞在体外蜕膜化不同时间细胞周期的分布改变。结果:1.免疫印迹表明:C/EBP-β蛋白在子宫内膜基质细胞体外蜕膜化过程中表达逐渐上调(0.068、0.140、0.316、0.595),蜕膜化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2.荧光适时定量RT-PCR表明:在蜕膜化过程中C/EBP-β mRNA的表达也呈进行性上升(0.020、0.054、0.094、0.486),蜕膜化过程中C/EBP-β的表达明显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3.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的分布变化结果显示:子宫内膜基质细胞在体外蜕膜化过程中随着蜕膜化时间的延长,S期细胞的比例显著减少,G0/G1期细胞的比例显著上升,G2/M期细胞的比例显著下降,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在人子宫内膜基质细胞体外蜕膜化过程中转录因子C/EBP-β呈规律性的表达,细胞周期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提示C/EBP-β可能在人子宫内膜基质细胞蜕膜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第四部分转录因子C/EBP-β通过P57调节人子宫内膜基质细胞体外蜕膜化目的:通过瞬时转染的方法下调C/EBP-β的表达,研究干扰前后体外蜕膜化的人子宫内膜基质细胞细胞周期的变化和细胞周期蛋白p57的表达,以及细胞分泌PRL功能的变化,探讨转录因子C/EBP-β调节人子宫内膜基质细胞蜕膜化的作用机制。方法:构建合成C/EBP-β siRNA寡核苷酸、阴性对照和Cy3连接的阴性对照,转染至体外培养的人子宫内膜基质细胞中,转染6小时后更换培养液,转染24小时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根据荧光素的表达情况判定转染的效率。细胞转染6小时后再进行蜕膜化处理48小时,采用流式细胞检测仪分析细胞周期分布的变化,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细胞培养液中PRL分泌的变化,并采用免疫印迹法进行p57的蛋白质定量,荧光适时定量RT-PCR法进行p57的mRNA定量,比较转染和对照组细胞周期蛋白P57的表达变化。结果:ESCs转染C/EBP-β siRNA后体外蜕膜化48小时S期细胞比例从4.28%上升至6.88%,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G0/G1期细胞比例从87.34%下降至86.07%,G2/M期细胞比例从8.38%下降至7.04%,但差异并无显著性(P>0.05);转染C/EBP-β siRNA后体外蜕膜化过程中细胞分泌的PRL水平明显减少(P<0.05);而且转染C/EBP-β siRNA后,Western blot及适时定量RT-PCR均检测到人子宫内膜基质细胞中p57的表达显著性下降(P<0.05)。结论:在体外蜕膜化进程中,人子宫内膜基质细胞通过G1/S期阻滞脱离细胞周期进而分化为蜕膜细胞,下调C/EBP-β的表达则影响了蜕膜化过程,而且细胞中p57的表达也受到抑制。提示C/EBP-β在人子宫内膜基质细胞蜕膜化过程中可能是通过p57来调节细胞周期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