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以顺天--从《左传》子大叔论礼看先秦儒家的生态文明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XIAH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先秦儒家的尚礼思想对当代的生态文明探讨有许多启迪。《左传》记载春秋贤士子大叔在回答赵简子的问礼中,指出“礼”乃“天地之经”,“民之所以生也”。这些阐释实质已蕴含先秦儒家天人一贯的生态文明观,具体言之,这种生态文明观包含三大原则:一,礼是天地人即自然、社会和人自身共同的秩序法则,恒常不变;二,礼作为天地之经纬,维系着自然、社会与人自身的和谐长久,持续发展;三,人以礼顺天,自觉于大化流行,与天地浑然一体,实现天人合一。简言之,这种生态文明观就是有序、和谐、一体。
其他文献
社会网络分析法属于舶来品,作为一种跨学科的研究范式,在我国心理学研究中的运用较晚,本文先介绍了社会网络分析法的相关概念,然后从结构性、关联性、因素性三个方面综述了社会网络分析法在人际关系中的应用概况,最后指出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展望,以期为将来人际关系的研究带来新的启示。
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探讨了性别二态线索、表情和身体吸引力对正视面孔偏好的交互效应.实验1从面孔参照的视角,采用FaceGen 3.1软件调整眼睛正视和斜视的方向,发现对不同性别二态线索、表情和身体吸引力的面孔均表现出对正视的偏好;相对于男性化/厌恶和生气/低吸引力的面孔,被试更偏好女性化/高兴和中性/高吸引力的正视面孔;对于高低身体吸引力和不同性别二态线索的面孔,被试对高兴和中性的正视偏好均显著高于
本文采用质量结合的方法对全国12各省份的22所大、中学校的4312名青少年学生进行理想调查。发现当代青少年学生理想状况相对积极,但在具体的理想维度上有层次差异,且不同维度的理想因性别、家庭所在地、年级、是否独生子女、政治面貌、所在地区和家庭月收入不同有所不同;绝大多少青少年学生能够认识到理想的重要性和可实现性,但在追求理想的动因方面则倾向于选择与自身相关的因素。
在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并结合开放式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编制了一符合中国国情且信效度较高的大学生生涯阻碍知觉问卷,然后运用此问卷调查了1983名大学生,对大学生生涯阻碍知觉的特点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大学生的生涯阻碍知觉是由背景差别待遇、婚姻家庭制约、父母行为阻碍、学校教育不足、信息探索不足、性格缺陷与技能储备不足七个因子组成,且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整体而言,多数大学生感知到的生涯阻碍程度并不是太高,
本研究采用分层抽样法,选取安徽省四所学校的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学生共1200人,施测青少年学业情绪量表、中学生自主学习问卷,以SPSS18.0进行数据统计,探讨学业情绪、自主学习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1)学业情绪在人口学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学业情绪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积极高唤醒、消极高唤醒、消极低唤醒学业情绪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增加,消极低唤醒学业情绪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降低;学业情绪存在显
当前对幼儿教师工作满意度的研究存在以下问题:①研究取向方面,多数是从管理角度来描述幼儿教师的工作满意度,缺乏从心理学等多学科的角度研究。②研究方法方面,一般是基于理论探讨,停留在哲学思辨的层面,缺乏实证研究和相应的应用探索。③研究内容方面,比较模糊单一,多注重中小学教师工作满意度,缺乏系统性。④研究工具方面,调查问卷设计较为简单,项目代表性及相关指标需要进一步验证。  未来研究趋势主要体现两个方面
探索认知加工速度和抑制控制能力上的年级性别差异和相互关系,选取了大一到大四被试40名,男女生各半。实验结果表明:大学生在认知加工速度和抑制控制能力上的性别差异不显著。在年级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大一学生和大四学生之间的差异。大一学生在数字选择实验上与大四学生相比差异不显著,在字符辨别实验上成绩显著优于大四学生。在抑制控制能力方面,大一学生的成绩优于大四学生,差异显著。其余年级间的差异均不显著。此外,在
现代社会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类中心主义,科学技术文明的发展更是助长了人类中心主义的膨胀和蔓延。所以抛弃人类的自我中心主义意识是解决生态危机的关键。基于这一点,韩国儒学史上的“人物性同异论”给我们带来了有用的启示。虽然同论派和异论派在如何认识人与物的本然之性上有本质分歧,但两派都承认物这一非人类存在也具有仁义礼智的道德性,这就赋予了物“道德性”和“精神性”的层面。朝鲜后期实学者洪大容更是肯定物的
文章从以“名”出“言”及以“言”“行”事两个角度分析孔子意义观的源生状态,并与庄子“鱼之乐”的意义观做比较。指出,对话者的悟性成为无法言传的意境得以领会的前提,也成为“行”事的前提,在这种语境中,正名之后以“言”“行”事不是去展开表面的意思,而是执行悟性能够领会的意境。在庄子那里,“鱼之乐”只是这种意境的揭示,而孔子则要把这种意境用在人间成事,即通过人缘创生的力量以做成人间的事业。因此,儒家以言行
孟子“道性善”,荀子主性恶,由此拉开了人性的善恶之争。其实,孟子与荀子的人性论不仅有分歧、有对立,而且有一致性和相通性。只有深刻理解孟子性善说与荀子性恶论之间的异同关系,才能更好地领悟儒家人性论的精神实质,进而领悟先秦人性哲学的一般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