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区居民通勤对健康的影响研究--以北京市天通苑为例

来源 :2016年中国人文地理学联合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yanger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中国城市空间正在发生重要的转型,对城市居民的活动空间造成深刻影响,从而间接影响了城市居民的生活。然而,中围行为空间的研究较少关注到行为空间的不同特征对人的生活造成的具体影响。本研究以北京市天通苑为案例,研究城市郊区居民通勤的特征、通勤的影响因素和通勤对生活方式与健康所造成的影响,加深对郊区居民生活的理解,讨论如何实现城市空间的健康发展。使用的数据,来自于北京大学时空间行为研究小组与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联合开展的一项有关于天通苑居民日常活动和公共服务设施利用状况的调查研究。对天通苑内居民职住格局可视化,发现通勤方向总体上呈现以天通苑社区为中心的不均匀的放射型格局;就业整体分布范围较广,呈现出向西北和东北延伸的状态,主要分布在北部。在天通苑内就业的职住平衡者和在天通苑外就业的职住分离者不仅仅在通勤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存在明显差异性,而且社会经济地位也具有显著差别。职住平衡者虽然通勤特征处于优势,但是社会经济地位较低,主要由天通苑供应的职业类型低下造成。考虑“人口市民化”的背景,以及天通苑通勤方向状况,建议在天通苑内或周边北部增加成人教育机构,并增加中上层职业类型供给。分析通勤对生活方式与健康的影响时,二类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社会经济属性对通勤、除工作外生活方式与健康产生影响;通勤对除工作外的生活方式和健康产生直接影响,而且还通过除工作外的生活方式造成对健康的间接影响。长距离通勤对个体的健康状态消极与积极影响并存。而关于通勤方式,相比于积极通勤方式,其它三类通勤方式表现出对一些具体的健康变量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建议北京交通系统进一步完善非机动车道的建设,城市系统加强对自然环境的修复与保护。
其他文献
自然资本管理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议题。准确、细致地测度自然资本的利用状况,对于评估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并规划远景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国际上新近提出的生态足迹三维模型,强调存量资本恒定对维护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旨在克服传统模型未区分自然资本的流量和存量的缺陷。本文系统阐述了生态足迹三维模型的基本概念与方法,并重新推导了区域足迹广度和区域足迹深度两项关键指标的计算公式。基于改进后的模型分别对全国30个省
地理图表是传递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高中地理教学对学生地理图表解读能力的培养既是重点也是难点,由于缺乏有效的地理教研和训练,教师对学生的图表解读障碍把握不准,导致图表教学效果不叫。鉴于此,本文以“图表解读障碍原因分析与对策”为题,分析高中学生图表解读障碍的真实原因并提出解决对策,以期切实提升学生阅读、分析和应用图表的能力。
小洲村原本只是一个特色岭南水乡古村落,如今却在空间生产的不断解构与重构过程中演变成了集艺术创作和创意旅游功能于一体的独特空间。本文旨在引入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运用实地考察法、访谈法、文本分析法,对小洲村的空间转换过程以及其空间生产主体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小洲村的空间实践过程经历了岭南水乡古村落的自然发育时期、艺术精英自发集聚阶段、城郊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并举阶段三个阶段,并对应了水乡古寨生
运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以2004年-2016年CNKI收录的北大核心期刊中主题灯“创意产业”的4191篇中文文献为基础,通过对文献发表数量、主要期刊、研究机构、核心作者群、关键词词频等知识图谱分析。研究发现,自2004年以来我国创意产业研究的主题集中在“创意产业与经济”、“创意产业与城市发展”、“创意产业集群”、“创意阶层”等方面;发文数量最多的刊物为文艺类和经济管理类期刊,如《装饰》
人口专题研究是城市规划中最为重要的基础研究项目。传统城市总规的人口研究主要涉及人口规模预测和人口构成分析,新时期的总规人口专题研究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有所提高,主要特点表现为:更加注重社会发展的新现象、新趋势和新问题;充分发挥地理学的空间视角和GIS技术手段的运用,建立人口与空间的关系;需要结合产业和发展动力来分析人口,避免就人口论人口;由人口来判断城市发展特征和问题,为城市总体规划提供基础性支撑
资源要素是中小城镇形成和发展的重要依托和产业支撑,其演进轨迹与城镇发展模式变更具有紧密联系。本文分别对日益减少型的矿产资源、不可再生型的旅游资源和持续累积型的文化资源类型中小城镇发展模式进行评述,并从不同类型资源演进对城镇发展驱动机理和空间形态演变产生影响的视角对城镇发展模式进行深入剖析,发现三种类型资源型城镇存在一个共性,即不同资源演进阶段对应不同的城镇发展模式。同时,针对三种不同资源类型,其演
“流”空间成为大数据时代人文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基于网络大数据提取东北地区铁路客运班列,利用空间变差函数及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从总体规模、网络密度、城市中心性及其空间分维、凝聚子群等方面对东北地区城市网络结构演变进行分析,并对其空间组织模式选择进行相关探讨。结果 表明:(1)哈尔滨、大连和吉林等城市功能显著提升,本溪、盘锦及鞍山等城市城市规模明显增长,沈阳、长春的城市功能及规模均得到大幅提高:
本文梳理了1995-2015年上海市各街道高星级酒店的数量规模和空间结构的时空演变规律,并通过空间滞后模型分析了上海市高星级酒店空间布局的影响因素,进而提出相应的优化对策。其结果表明:(1)上海市高星级酒店空间结构主要以老中心城区“单核型”高密度分布的空间集聚模式为主逐渐向“多核型”空间均匀分布的模式转变,高星级酒店分布的区域差异逐渐缩小;(2)2005年之前上海市高星级酒店的数量增长缓慢,且以老
当前针对第三方在两国冲突中的站队行为预测研究较少,本文提出一种基于ANN的两国冲突第三方站队行为预测方法。首先,构建站队情境并从国家实力、地缘战略目标、相互依赖及冲突事件特征等角度对其进行解析,建立站队行为预测模型;其次,针对海洋领土冲突案例对冲突类别及站队行为进行划分,利用AHP对冲突事件影响力及第三方对冲突方的政治军事依赖进行量化;最后,借助MATLAB2014a平台进行实验,结果表明,受当前
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体系空间格局,是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基于1988、2001、2012年长江经济带城市影响力指数及交通路网数据,运用Kernel密度分析法、分形理论、修正引力模型等方法对长江经济带城市规模结构演变、城市等级结构演变及城市体系演变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城市规模变化明显,由单一低水平俱乐部向中、高水平的多个俱乐部发展,出现城市规模多峰主的“俱乐部趋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