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Bx蛋白对DNA甲基转移酶1的调控机制研究

来源 :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学术会议暨2015年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年会、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wangdo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X基因编码的HBx蛋白对DNA甲基转移酶1(DNMT1)表达的影响及所可能涉及的调控机制。方法:在已构建的人肝癌细胞HepG2/EGFP及HepG2/EGFP-HBx细胞模型基础上,通过RealtimePCR法及Western blot法检测人肝癌细胞HepG2、HepG2/EGFP、HepG2/EGFP-HBx细胞DNMT1的mRNA及蛋白表达情况。用不同剂量的MEK/EKR特异性抑制剂U0126处理HepG2/EGFP-HBx细胞,通过Western blot法检测总ERK1/2、磷酸化(p)-ERK1/2及DNMT1蛋白表达情况。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如何提高我国病毒性肝炎防治的整体绩效。方法 根据现代肝病理论和微生物与免疫理论、微生态理论以及现代社会大卫生观进行探讨。结果 病毒的发现仅有100 余年的历史。病毒一词在上一世纪,泛指与人类、动物疾病和死亡有关的毒性物质。时至今日,还有许多人仍认为,病毒就是有害的微生物;机体内存在对机体有益的细菌,但无有益的病毒。
研究背景 我们在前期的回顾性及前瞻性研究中发现基线低HBeAg水平、高HBV DNA载量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停药后复发率更高,推测其可能的原因与前C/BCP突变相关。为此,本研究进一步分析HBeAg阳性CHB HBV前C/BCP区突变与HBeAg和HBV DNA水平的相关性。
背景及目的:ART评分是评价肝癌患者再次TACE治疗是否获益的评分系统,据文献报导ART评分0-1.5分的患者再次行TACE预后较好,ART评分≥2.5分的患者再次行TACE预后较差甚至无益.ART评分在中国肝癌患者中是否能对多次TACE治疗有指导意义,本文将进一步验证.
目的 分析影响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慢乙肝)初治患者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应答的相关因素。方法 某医院单用核苷(酸)类似物进行抗病毒治疗的慢乙肝初治患者,共212例,根据治疗24周时HBV DNA载量下降情况,分为完全病毒学应答组、不完全病毒学应答组和原发性治疗失败组。应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法分析基线指标与病毒学应答的关系。
目的:乙型肝炎病毒X基因(HBX)在HBV相关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的发生、发展、侵袭及转移中起重要作用,而NLRP3炎性体与肿瘤的进展亦密切相关。本研究旨在探讨HBX及NLRP3在HBV相关肝细胞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分析两者与部分临床资料的相关性。
目的 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可引起宿主固有免疫应答异常,从而导致持续性病毒感染.我们前期的研究发现,T细胞免疫球蛋白粘蛋白-3(Tim-3)在负性调节Toll样受体介导的固有免疫应答中起关键作用.Tim-3在HCV感染患者的单核/巨噬细胞(M/MФ)中表达上调,负性调节慢性 HCV感染者固有免疫反应.
目的:从Th17及其相关细胞因子与Th1、Th2、Treg的相互关系,研究轻中度慢乙肝CD4+T淋巴细胞的整体免疫失衡状态。方法:选择轻中型慢乙肝患者,与健康志愿者进行比较,观察其外周血各免疫细胞(Th17、Th1、Th2、Treg、Th1/Th2、Treg/Th17,流式细胞仪)、相关细胞因子(IL-17、IL-6 、TGF-β、IFN-α、IL-4,ELISA方法)、主要效应分子(穿孔素、颗粒
目的 探讨有助于鉴别急性乙型肝炎(acute hepatitis B,AHB)和急性发作型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的临床特征。方法 收集分析96例AHB和124例急性发作型初治CHB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采用U检验或卡方检验比较二者之间的差异。
目的:通过一例病例报道进一步学习原发性旁路高胆红素血症。方法:临床病例报道。结果:原发性旁路高胆红素血症是以血清非结合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增高、脾大、贫血及骨髓红细胞增生活跃为特征的,有研究表明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其发病机理可能为骨髓内红细胞或幼红细胞破坏过多导致间接胆红素升高。
26岁男性,临床特点为黄疸、脾大、贫血、胆石症、家族成员有胆石症病史,经基因检查诊断为β-地中海贫血,肝脏活检病理特点:肝细胞内弥漫性铁锈色颗粒沉着,Perls blue显示含大量铁沉着,Reti&Masson显示门管区轻度纤维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