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患者腰椎后路融合术后隐性失血原因分析

来源 :中华医学会第十七届骨科学术会议暨第十届COA国际学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nggo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老年患者行腰椎后路融合手术后的隐性失血情况,探讨隐性失血的原因.方法:分析126例行腰椎后路融合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8例,女68例,年龄60-84岁,平均68.7岁,均行腰椎后路融合手术.单节段融合75例,两节段融合39例,三节段及以上融合18例.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和术后引流量、手术前后红细胞压积和血红蛋白含量,计算患者的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及其占总失血量的比例,分析隐性失血的相关因素.
其他文献
实验目的:采用X线以及MicroCT等技术观察缺血后处理对骨折愈合的促进作用实验方法:32只wistar大鼠均采用重物坠击法制造右下肢闭合胫骨中段骨折模型.重物重量为650g,坠击高度为15cm.制模后,均采用1.0mm无菌克氏针从胫骨平台前缘插入胫骨髓腔,采用X线投射,证实克氏针位于髓腔内,并且固定骨折.固定骨折后的32只wistar大鼠随机平均分为4组,A组为24小时组,B组为48小时组,C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骨肉瘤患者疼痛、失眠、疲乏、沮丧四个症状是否以群集的方式存在,以及该症状群是否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及功能状态.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于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确诊为骨肉瘤的74例患者,采用横断面研究,应用安德森症状评估量表(M.D.Andersonsymptominventory,MDASI)、癌症患者生命质量评估表(EuropeanOrganiza
目的探讨骨科临床护士与患者及患者家属是否存在交流困难,存在原因以及建议。方法本研究为质性研究,选取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骨病肿瘤科护士16名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2组,每组8名,应用焦点小组访谈法进行调查。访谈提纲由3名副高以上职称的护理专家制订,包括工作中你是否与患者及患者家属存在交流困难;你认为存在交流困难的原因是什么;你对这种现象有哪些意见与建议。访谈期间由两名调查人员进行秩序
目的:比较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分别联合前路椎间融合术(ALIF)、后路椎间融合术(PLIF)治疗腰椎退行性滑脱的围术期并发症的对比性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2012年收治的腰椎退行性滑脱患者51例,其中28例行前路椎间植骨融合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A组)、23例行后路椎间融合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B组),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失血量、异体血液输入速率和围术期并发症(包括再手术发生率、神经根损
会议
目的:椎间融合手术越来越多使用椎间融合器,通过对不同材料、大小cage的比较分析研究,探讨MIS-TLIF手术中如何选择及应用Cage.方法:比较分析钛合金、碳素、PEEK等不同材料cage的弹性模量生物力学数据,尺寸大小,可填充骨量.
目的:评估应用单侧和双侧穿刺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临床和影像学比较。方法:分析126例单一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单侧经椎弓根入路70例,,双侧经椎弓根入路56例,均采用球囊或Sky扩张器行椎体后凸成形术。术前、术后1周、1年对病人进行跟踪随访,临床结果的评估采用VAS评分和SF-36健康状况问卷调查。影像学结果的评估根据术中辐射量、骨水泥分布、椎体高度和
[目的]探讨神阙穴中药贴敷在促进骨科全麻手术快速康复中胃肠功能恢复方面的疗效,为骨科全麻手术快速康复中胃肠道功能恢复寻求一种相对更安全、疗效更显著的方法,将中医中药疗法参与到快速康复外科中,以促进快速康复技术更好的应用于骨科大手术的护理中。[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我院骨科2015年1月至2015年7月进行全麻手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围手术期采用快速仿佛外科
目的: 探讨马凡氏综合征并退行性脊柱侧弯术后并发肺功能异常的护理经验。方法: 术前全面系统检查患者心肺功能,制定针对性术前锻炼项目。做好深呼吸训练、督促患者胸式呼吸与腹式呼吸交替训练、指导患者做有效咳嗽,定时吹气球练习。
目的 分析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评价进口PFNA-Ⅱ型组及国产PFNA组两种内固定材料的固定效果差异性。方法 对68例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PFNA内固定手术治疗,观察两组内固定材料的临床治疗效果。
目的 观察并研究以脉冲电磁场技术为基本原理的骨质疏松治疗仪在治疗骨折延迟愈合以及骨不连方面的效果。方法 应用天津希统电子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 XT-2000B 型骨质疏松治疗仪进行复合脉冲电磁场(C-PEMFs)治疗,XT-2000B 骨质疏松治疗仪利用复合脉冲电磁场作用于人体各部位,通过产生压电效应,改变骨骼及周围组织的生物电状态,改善血液循环,缓解肌痉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