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化环境下渭河流域水资源演变规律分析

来源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第十届青年学术交流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huo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它是黄河中下游主要洪水来源区之一,也是黄河主要的产沙区之一.伴随气候变化、人类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活动加剧、大规模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以及其他人类活动影响,渭河流域水资源的演变规律发生很大的变化。本文基于水资源二元演化模型研究了渭河流域的水资源演变规律,分析的水资源演变规律不仅包括狭义水资源,还包括广义水资源.本文所指的狭义水资源就是传统的水资源,即地表、地下水资源;广义水资源不仅包括狭义水资源,还包括直接为人类和生态系统所利用的降水.对1956~2000年渭河流域水资源演变过程进行了模拟,模拟结果表明,主要受降水减少和人类活动影响,1980~2000年地表水资源比1956~1979年衰减了7.3%,不重复地下水资源增加了20.2%,狭义水资源量减少了2.1%,直接为人类和生态系统所利用的降水减少了1.9%,广义水资源减少2.O%.考虑社会经济用水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本文还预测了2020年水资源的演变趋势.经预测,2020年地表水资源量为81.6亿m3,比2000年少.3.20亿m3;不重复地下水资源量为24.62亿m3,比2000年少0.28亿m3;狭义水资源总量为106.21亿m3,比2000年少3.48亿1113;直接为人类和生态系统所利用的降水为487.16亿m3,比2000年多3.05亿m3广义水资源量为593.37亿m3,比2000年少0.43亿m3.
其他文献
本文提出了一种测试大坝全级配混凝土界面力学性能的试验分析方法,通过钻芯、切割、研磨、制备含界面小试件(15mm×30mm×120mm长方体),采用高精度位移传感器(分辨率0.01um),设计的微变形夹具和数据处理系统。对配合比优化前后的三峡大坝混凝土的界面强度进行了测试研究,其中对大骨料区域应力应变的量化成果尚未见其他文献报道。测试结果发现,混凝土界面强度测值虽有离散,但分布在一定范围内,规律上配
为研究北京市中心城区铂族元素的污染状况。采集了二环道路旁的尘土样品.采样时间是2009年12月。样品经王水消解和阳离子交换树脂分离纯化后,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测定了道路尘土中铂族元素的含量。结果表明:二环道路尘土中,Pd含量为17.40~458.75ng·g-1(平均值为126.66ng·g-1),Pt含量为l 0.04~l 82.89 ng·g-1(平均值为65.25 ng·
利用清宫档案、方志和现代实测降水资料,对1875-1878年山西特大干旱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复原分析。指出:(1)1875~1877年连续三年山西出现全省性大旱,1875年夏秋冬大旱,1876年和1877年夏秋大旱。(2)干旱空问分布上,大致经历了从中东部-北部-南部-中东部的发展演变过程。就干旱的严重程度而言,时间上以1877年夏秋旱最为严重,空间上以临汾、运城为中心的晋南地区最为严重.(3)干
作为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键支撑技术,生态服务功能评价研究得到了相关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由于水生态系统日益恶化,与水相关的生态服务功能研究成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中的热点。本文从水的生态服务功能内涵出发。对水的生态服务功能研究中的识别、评价方法及驱动机制等热点问题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水的广义与狭义的生态服务功能内涵,双层生态服务功能识别方法与研究模式。介绍了原型观测技术、基于统一物理机制的生态水
本文从城镇用水部门的用水机理出发,辨析出影响南水北调受水区城镇用水的主要因素,并采用计量经济学方法,以历史系列数据为基础分别建立了城镇居民生活、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用水定额的需求函数.利用南水北调受水区41个地市水价与价格弹性的关系进行推演,得出该区域城镇生活用水、第二产业用水和第三产业用水价格弹性的拐点分别出现在-0.465、-0.54和-0.46处,拐点处水价分别为5.0元、6.9元和9.1元.
以滦河流域以及附近34个气象基站1957~2008年52年逐日气象资料为基础,采用M-K趋势检验方法分析了年降水、年均气温、年均相对湿度以及年日照时数等主要气象要素的年际、年内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整体上,滦河降水呈不明显下降趋势,夏季减少趋势最为显著;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冬、春增温最为显著;日照时数整体呈显著下降趋势;相对湿度呈不明显下降趋势,夏季有减湿趋势,冬季有增湿趋势.近52年来滦河年降水、
根据2009年4月份在滦河流域采集的25个土壤样点的数据资料,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微生物量C、TN、TP含量特征、垂直分异规律、表聚性以及与其影响因子的响应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量C、TN、TP在土壤表层(0~10 cm)的平均表聚系数分别为0.22、O.19和0.14,并且河滩地、林草地的土壤微生物量C、TN含量明显高于水稻田和旱田土壤。而农田系统土壤中TP含量相对占优.土壤微生物
海河流域是我国乃至世界上受人类活动干扰最强烈的区域,其水循环的二元演化特征十分明显,水资源的利用和循环转化关系极为复杂。社会(侧支)水循环通量的膨胀几乎吸干了所有的天然径流,工业、农业及生活排污致使水质严重恶化,流域呈现出有河皆干、有水皆污的局面。传统的以天然水循环为主的“实测—还原”研究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水资源研究的需要。本文以海河流域为原型对象,通过科学抽象和理性思考,勾勒出了二元水循环模式的
生活用水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流域水资源规划与配置中通常具有最高的优先权。在对生活用水的基本内涵、特性分析以及影响因子分析的基础上,对三大典型生活用水单元的水循环结构进行了解析,即农村生活、城镇生活与发达城市生活用水单元;通过对国内外生活用水系统的调研,从通量、结构、质量等方面归纳了生活水循环的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生活水循环的调控目标,并对基于水质水量耦合的多元优化调控途径进行了探索
本文以西班牙的封闭式温室(Watergy 项目)为研究对象,系统介绍了温室的闭路结构,节水节能与水处理等特点;并通过设计的两套模型,评估了温室的内外两套水平衡系统,论证了温室能否提高纯净水的可能性。结合试验期内的农作物产量,综合评价了封闭式温室的节水与农业生产能力,以两个月为试验周期,计算出总输入水量与总输出水量之差为244升,节水效果明显。农作物产量方面,同一时期种植的四季豆的水分生产效率要比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