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中心员工满意度调查分析

来源 :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全国第13届学术年会暨重庆市心身与行为医学专委会第2届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chon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护理中心员工工作满意度的水平及影响因素. 方法:采用工作满意度问卷对223名员工进行调查. 结果:员工工作满意度水平较低,主要原因是工资水平和福利较低、工作劳动强度过大、工作地位较低等等. 讨论: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从护理中心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生活质量、心理健康水平等方面,努力改善员工工作满意度,提高工作积极性,提升护理质量,达到员工和企业共同发展的目的.
其他文献
心脏的传导系统是一个典型的分叉表现,而分叉与混沌又似一枚硬币的两个面,因而在传导系统路径上,除上述提到的房颤、室颤存在的混沌现象,房室传导阻滞、并行收缩、室性早搏等也存着混沌现象.需要进一步的分析.对心脏传导系统中产生的心电现象混沌特征的分析有助于对心律失常发生机制的理解,以便寻找更加有益的方法防治.
房颤导管消融的治疗方法一直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从最初X线影像下的肺静脉节段电隔离到三维标测指导下的左房环肺静脉线消融,从心内超声引导下的左房前庭部消融肺静脉电隔离到双Lasso指导下的左房环肺静脉线性消融肺静脉电隔离,又从碎裂电位指导下的房颤基质消融到所谓的"房颤穴"和迷走神经节消融,目前又出现了点、线、圈结合的所谓综合消融和个体化的分步消融等等.目前各主要中心所报告的各种消融方法治疗房颤的成功率
本文论述了室性心律失常的危害、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病机制、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策略及其进展以及特殊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
2006年7月,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CHRS)和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CSPE)联合发布了新版的《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二)》(以下简称"认识和建议").本文简要介绍了新版"认识和建议"中房颤的导管消融术以及若干新建议。
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心内科治疗学上的难题.尽管近年来药物治疗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仍有相当数量患者疗效不佳.而90年代发展起来的起搏治疗,尤其是心脏再同步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以其卓越的疗效逐渐成为一种心力衰竭的有效治疗手段.之所以对心力衰竭患者进行起搏治疗,主要是因为心力衰竭患者往往合并传导异常,导致房室、室间和/或室内运动不同步,反映到E
目的: 分析截止2005年我国经导管消融治疗房颤的整体情况和发展趋势.方法: 2006年3月向全国开展经导管消融治疗房颤的医院发出注册登记表,6月收回并汇总.根据各家医院提供的资料,对我国经导管消融治疗房颤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次调查共收到38家医院自1998年以来共3196例注册登记资料,其中男性2193例,女性1003例,平均年龄54.77+5.98岁.阵发性房颤占85.67%;持
本文论述了采用自制导引钢丝辅助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螺旋电极定位施行间隔部心脏起搏,观察其可行性和安全性以及其植入方法学要点和技术细节.
导管射频消融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近年来取得了快速进展,对房颤终止后伴长间歇病例的射频消融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也有病例报道.本文报道了1例平时心律为左心耳心律,有阵发性房颤,并反复发作房颤终止后的长间歇,引起黑蒙、晕厥,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成功转为稳定窦性心律,没有植入起搏器.
随着双腔起搏器植入率的提高,心房电极植入技术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而心房被动电极由于植入部位的局限性(1)(仅可固定于右心耳),易脱位的特点(2)(尤其是右心房扩大者),导致心房电极的使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从而影响了生理性起搏技术的开展.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自2001年开始采用国外常规使用的主动电极植入技术,克服了心房被动电极的缺点,从而为生理性双腔起搏器植入工作的开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本文论
目的: 探讨慢性房颤患者的心房肌是否存在钙调蛋白(CaM)含量和mRNA表达的改变,同时比较左右房心肌CaM含量的差异.方法: 在术中体外循环开始后立即取心房组织约100~200 mg,采用Western Blot和实时定量PCR检测CaM蛋白含量和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 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房颤组右房和左房心肌分别较窦律组右房心肌增加了23%和36%(P<0.01),而且房颤组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