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导管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注册研究

来源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第七次学术双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d98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截止2005年我国经导管消融治疗房颤的整体情况和发展趋势. 方法: 2006年3月向全国开展经导管消融治疗房颤的医院发出注册登记表,6月收回并汇总.根据各家医院提供的资料,对我国经导管消融治疗房颤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本次调查共收到38家医院自1998年以来共3196例注册登记资料,其中男性2193例,女性1003例,平均年龄54.77+5.98岁.阵发性房颤占85.67%;持续性房颤占11.51%,永久性房颤占2.82%.45.93%的患者合并1种或1种以上的基础心脏疾病,伴左房血栓的患者占0.9%.左心房直径37.02±3.98 mm,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46.81±4.05 mm,左心室射血分数59.46±6.30%.经导管消融治疗房颤的术式主要有五种:1、局灶消融术;2、节段性肺静脉消融术;3、环肺静脉消融术;4、左房基质改良术;5、肺静脉前庭改良术.消融能源中,射频占95.96%,超声占3.00%,冷冻占1.22%.五种术式的终点不尽相同,各术式亦无统一终点.影响成功率和复发率的因素有:性别、年龄、基础疾病、心脏结构与功能、术者经验、房颤类型、房颤病程、消融术式、消融能源等.术后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明显减少,但抗凝治疗有所加强.总的并发症发生率为7.48%,严重并发症如心脏压塞和肺静脉狭窄仅3.18%. 结论: 建议在相关条件较好的医院,可将经导管消融作为无基础心脏疾病的阵发性房颤的一线治疗方法.
其他文献
在过去的二十余年内,电生理领域的医学及科研工作者一直在探索心律失常发生的机制,并严格科学评估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机理及临床疗效,今后的工作将会继续这一方向,并进一步将基础科学和临床科学、分子遗传学和临床学、药物研发和临床药物验证相结合,从而加深对心律失常发生机制的理解,仲进新的安全有效的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开发,提高心律失常的治疗水平.
晕厥(syncope)是多种原因导致的突发、短暂的意识丧失,能自行恢复,是一种常见的临床上综合征.其机制是短暂的大脑灌注低下.晕厥发生前可有先兆,如轻微头晕、恶心、出汗、乏力和视觉异常,但多表现为突然发作,因此经常引起摔伤,在老年人中尤其常见.本文探讨其诊治与处理.
目前而言,对于高危的ARVC/D室速患者,最稳妥的治疗措施应当是首先按照ICD植入指南进行筛选,符合标准的患者应当以ICD结合抗心律失常药物为治疗首先,有条件的情况下可再结合射频消融.对于确实无经济能力的高危患者,射频消融似乎是无可奈何之下的选择,应当确保患者充分彻底地获知这一点,并且VT再发或复发的可能性也较高,医、患双方对此均不应有过于乐观的期望.
射频消融技术不断发展、成功率大幅提高不仅有赖于我们对其发生机制的深入认识与了解而且依赖于手中武器的不断改进与发展.近几年对房性快速心律失常的治疗中研发了一些特殊的标测与消融导管,以助于更好的精细记录心房内不同部位的电位、标测心房电活动的激动顺序.更有利于完成射频消融.在房速、心房扑动和心房颤动等快速房性心律失常射频消融过程中常选用特殊导管可明显节省手术时间、减少X线的照射量、提高成功率、减少手术并
Brugada综合征(Brugada Syndrome,BS)是由于编码心肌离子通道基因突变引起离子通道功能异常而导致的综合征.临床上,该综合征以VST段抬高、C-VSY段多变、心脏结构无明显异常、多形性室速或室颤和晕厥的反复发作、以及心脏性猝死为特征.本文根据2002年国外两大系列研究结果和欧洲心脏病协会心律失常分子基础研究组电新出台的协约报告,述评近年来对BS所取得的主要共识、新的发现、危险分
心脏的传导系统是一个典型的分叉表现,而分叉与混沌又似一枚硬币的两个面,因而在传导系统路径上,除上述提到的房颤、室颤存在的混沌现象,房室传导阻滞、并行收缩、室性早搏等也存着混沌现象.需要进一步的分析.对心脏传导系统中产生的心电现象混沌特征的分析有助于对心律失常发生机制的理解,以便寻找更加有益的方法防治.
房颤导管消融的治疗方法一直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从最初X线影像下的肺静脉节段电隔离到三维标测指导下的左房环肺静脉线消融,从心内超声引导下的左房前庭部消融肺静脉电隔离到双Lasso指导下的左房环肺静脉线性消融肺静脉电隔离,又从碎裂电位指导下的房颤基质消融到所谓的"房颤穴"和迷走神经节消融,目前又出现了点、线、圈结合的所谓综合消融和个体化的分步消融等等.目前各主要中心所报告的各种消融方法治疗房颤的成功率
本文论述了室性心律失常的危害、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病机制、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策略及其进展以及特殊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
2006年7月,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CHRS)和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CSPE)联合发布了新版的《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二)》(以下简称"认识和建议").本文简要介绍了新版"认识和建议"中房颤的导管消融术以及若干新建议。
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心内科治疗学上的难题.尽管近年来药物治疗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仍有相当数量患者疗效不佳.而90年代发展起来的起搏治疗,尤其是心脏再同步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以其卓越的疗效逐渐成为一种心力衰竭的有效治疗手段.之所以对心力衰竭患者进行起搏治疗,主要是因为心力衰竭患者往往合并传导异常,导致房室、室间和/或室内运动不同步,反映到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