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玉米栽培品种对玉米大斑病抗性水平的研究

来源 :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lqys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白城分离的玉米大斑病原菌强势菌株BC-06319作为接菌菌种,对2008年从吉林省各玉米产区收集的269份玉米品种温室内进行玉米大斑病抗性水平评价.温室条件下通过喷雾接菌,鉴定结果表明:吉林省当前种植的玉米品种对玉米大斑病抗性水平非常低。其中感病品种(S)占64.31%,中感(MS)品种占21.56%,中抗(MR)品种占10.41%,抗病(R)品种仅占3.72%.
其他文献
为利用微生物资源控制马铃薯晚疫病提供依据,采用滤纸片法研究了白菜黑斑病菌发酵液的抑菌活性,并用饱和硫酸铵法对发酵液中的抗菌物质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发酵液经不同温度处理后,抑菌活性有所下降,但下降幅度不大,尤其是经121℃高压灭菌20min后,仍可保留72%的抑菌活性;经pH2和pH10的极端条件处理后,抑菌活性虽然下降,但各自仍能保留76%和73%的抑菌活性;3种有机溶剂萃取后,抗菌物质在乙
为明确玉米大斑病菌信号转导途径中的PKC基因(Protein kinase C,PKC)与分生孢子萌发和附着胞形成的关系,本试验构建了玉米大斑病菌,PKC基因敲除(同源重组替换)载体及正、反义表达载体,为创制突变体并揭示该基因功能奠定了基础.
香蕉枯萎病是由尖镰孢古巴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FOC)引起的一种世界范围的毁灭性病害.本研究探索β-微管蛋白基因(β-tubulin)保守序列建立一种PCR检测方法用于从感病组织及根际土壤中检测香蕉枯萎菌.利用β-微管蛋白基因(β-tubulin)通用引物(T1/T22)扩增我国香蕉枯萎病菌2个生理小种(1号和4号)的基因序列,基于β-tubulin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探索培养条件对小孢拟盘多毛孢产毒能力的影响,对该菌在7种固体培养基和2种液体培养基上的产毒能力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小孢拟盘多毛孢较适宜固体培养.在小米、玉米渣天然固体培养基上具有极强的产毒能力.产毒在第8天即达到高峰,pH值对产毒没有显著影响,最适宜温度为30℃,最适萃取有机溶剂为乙酸乙酯,在培养基中加入0.5g葡萄糖可以显著提高除草活性物质的产量。
根据已知植物病原真菌蛋白激酶A调节亚基基因PKA-R(Protein Kinase A regulatory subunit)保守区域设计简并引物,通过PCR扩增获得了玉米大斑病菌PKA-R基因的同源片段.利用Genome walking技术获得了PKA-R基因的DNA全长序列.利用BLASTP软件对该序列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序列与小麦黄斑叶枯病菌、小麦颖枯病菌、灰霉病菌、稻瘟病菌、油菜菌核病菌的
车前草菌核病是车前草生长后期为害果穗的重要病害.本文使用绿旺、中华大肥旺、活性硼3种叶面肥在车前草生长后期进行叶面喷施,结果3种叶面肥对车前草菌核病的防效均较低,依次为15.1%、26.7%和0.6%.显而易见,叶面肥对车前草菌核病防效不及一般杀菌剂.
2007年采集来自安徽、广东、海南、湖南、江苏、云南、四川、广西八省的水稻白叶枯(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和水稻细菌性条斑病(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icola)标本,分离到445株X.oryzae pv.oryzae菌株和415株X.oryzae pv.oryzicola菌株.采用区分剂量法,在含药平板上测定了X.oryzae pv.
本文利用候选基因法并结合染色体步移技术获得了玉米大斑病菌中G蛋白γ亚基基因的同源片段,该片段长度为774bp.BLAST分析发现该片段与小麦颖枯病菌G蛋白γ亚基基因同源性为82%、与鹅掌柄孢壳G蛋白γ亚基基因同源性为80%.系统进化分析表明该片段与小麦颖枯病菌G蛋白γ亚基基因亲缘关系最近.该基因的克隆可为玉米大斑病菌致病机制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MAPK信号途径参与了多种病原真菌菌丝生长、分生孢子形成及萌发、附着孢形成、黑色素产生等过程.本试验根据已知病原真菌MAPKK氨基酸保守序列设计简并引物,采用PCR技术、染色体步移技术扩增得到了STKK2(1550bp)的同源片段,经Blastp比对发现,该片段与小麦黄斑叶枯病菌(Pyrenophora tritici-repentis)、小麦颖枯病菌(Phaeosphaeria nodorum)
采用RT-PCR技术从稻瘟病菌PO-041菌株中克隆到钙调素基因,cDNA全长450bp,编码149个氨基酸,预测的蛋白(MgCaM)大小为17.0kD.将钙调素基因进行原核表达,得到了分子量为35 kD的融合蛋白(Trx-MgCaM);30℃诱导条件下,Trx-MgCaM可溶性融合蛋白比例达到90%.利用抗-拟南芥CaM2的多克隆抗体对Trx-MgCaM进行western定性检测,在35 kD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