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松比叶面积和叶干物质含量随冠层高度的垂直变化规律

来源 :2006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林业及生态建设领域相关学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54231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测定了云南永仁县万马乡2株云南松(29龄和128龄)不同冠层高度的比叶面积(SLA)和叶干物质含量(LDMC)。通过比较研究,分析了不同年龄树木、不同叶龄SLA和LDMC的差异,初步探讨了SLA和LDMC在云南松冠层中的垂直空间分布。结果表明:(1)对于SLA,29龄云南松当年叶和1年叶比128龄云南松分别高27.66%和16.71%,对于LDMC,128龄比29龄分别高14.67%和5.10%;(2)SLA与LDMC成负相关;(3)各龄叶SLA随冠层高度的增加均具有对数递减趋势;LDMC随冠层高度的变化规律比较复杂,大约在24m高度以下,LDMC随冠层高度的增加而增加,24m以上,当年叶LDMC呈现下降趋势,但1年叶变化不明显。研究结果暗示出SLA和LDMC在冠层垂直方向上的空间差异是植物对冠层不同高度资源的利用策略,对于进一步了解森林的生长和演替、固碳能力以及估算区域尺度的生物生产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2005年夏季在青藏高原三种典型植被中选择四种优势植物:川滇高山栎、高山松、川滇柳、唐古特白刺,分析植物茎木质部水分及取样点附近降雨、径流和土壤水的稳定氢氧同位素组成,研究不同来源水分稳定氢氧同位素组成的时空分布,并通过两项或三项分隔线性混合模型,定量区分各不同水源对植物生长的相对贡献。结果表明,不同降水稳定同位素组成具有明显差异,受蒸发和地下水共同影响,不同深度土壤水稳定同位素差异明显。四种植物
利用标准大气模拟数据对作者提出的实用劈窗算法的精度进行了分析评价。模拟数据计算表明,在参数没有误差的情况下,劈窗算法的平均精度为0.46℃。为了进一步评价该算法的实用性,对影响大气透过率的大气水汽含量进行了敏感性分析。模拟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劈窗算法对大气水汽含量不敏感。从数学的角度分析可知,引入大气水汽含量,使大气透过率的敏感性降低了5-6倍。对于模拟数据,当大气水汽含量误差在-80%~80%变化时
为探讨北京地区森林植被的地带性问题,从而给森林植被恢复重建工作提供参考和科学依据,采用对现有古植物孢粉资料进行分析、对比、归纳和总结的方法,对末次冰期以来北京森林植被的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末次冰期以来北京的气候经历了多次冷暖、干湿的循环变迁。近5000-1000a前后,北京及周边地区的气候基本上趋于变凉变干。但很有可能近百年来北京的气候正经历着一个由干凉向干暖转变的过程;(2)北京地区
于2005年7月至2006年4月研究了福建九龙江口不同恢复时间、种植密度的人工秋茄林以及光滩的大型底栖动物分布的差异。共记录到大型底栖动物26种,主要的优势种有弧边招潮蟹(Uca arcuata)、秀丽长方蟹(Metaplaxelegans)、可口革囊氏星虫(Phascolosoma esculenta)和黑口滨螺(Littoraria melanostoma)等。秋茄林生物多样性指数、种类均匀度
试验从水动力学角度探讨了泥炭含量对高含沙量运动场草坪根系层土壤水分运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泥炭含量增加,土壤饱和含水量、毛管含水量和田间持水量均线性增加;土壤持水曲线逐渐上移,持水性和供水能力明显增加,当吸力增加为0.5×105Pa时,各处理土壤的比水容量均出现10-2数级;原状土饱和导水率随泥炭含量增加呈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在30g·kg-1达到最大值,而压实后的饱和导水率呈逐渐下降趋势。
论文对湖北省10个县市的南方型杨树31块标准地的11种主要密度类型林分的生物量与生产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南方型杨树单木生物量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大而减小,林分生物量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加。在各组分生物量中,树干最大,树枝其次。在中密度与低密度林分中,林木与林分各组分生物量总是存在“树干>树枝>树皮>树根>树叶”这一规律;在高密度林分中,树皮、树根、树叶生物量的变动较大,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各组分生
云南热区以其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在我国热区的研究与开发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本文采用线形回归、残差分析等数量化方法,分析了云南热区森林生态系统年平均温度、1月平均气温、7月平均气温在不同地区的空间结构,并分析了他们的分异规律及其原因。结果发现云南热区不同区域的年均温、1月温度、7月温度等都有明显的空间差异。做为划分热量带的基本指标之一,根据有热区分布县市的最低海拔及增温或降温的效应,可对其热区分布
本文选择地质构造背景基本一致的四川盆西边缘山地邛崃为例,根据“源—动—汇”模型理论和“控制论”原理,直接着眼于对环境破坏和人类危害最大的五种有毒有害元素(A5、Cd、Hg、Pb、Al),从元素景观地学的角度分析地球化学元素的空间分布格局和可能迁移态势,探究出五种有毒有害元素分布存在的三种格局(左抛物线模型、右抛物线模型和倒抛物线模型)、两种污染源(大气沉降型和地质风化型)、一个抗污染生态屏障治理带
本文对万木林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隙动态与森林景观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林隙的不断发展,林隙冠空隙斑块的形状越不规则,林隙冠空隙斑块形状的破碎化程度加深,而林隙冠空隙斑块的分形维数越小。林隙冠空隙的斑块分形维数小于扩展林隙的斑块分形维数。
本文研究了细叶香薷(Moslem chinensis Maxim)和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对Cu、Zn污染土壤的修复和利用及污染土壤对植物生理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盆栽土壤中重金属浓度的增高,细叶香薷和构树没有受到明显的毒害,其体内吸收重金属的浓度相应的增大。在每个污染水平中,Cu在细叶香薷体内的含量是地上部<地下部,Zn含量却是地上部>地下部;构树各个部位中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