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地球重力场模型校准卫星重力梯度数据

来源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owdrang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外部校准是卫星重力梯度数据预处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利用多个地球重力场模型对含有不同噪声和粗差情况的卫星重力梯度数据进行校准,重点分析了利用地球重力场模型校准卫星重力梯度数据的适用性,以及不同噪声和粗差对外部校准的影响,以期为实测GOCE重力梯度观测数据的外部校准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为研究浅海人工岛建设对滩海海洋环境动力边界的变化规律,掌握施工进度,提前作好监测和防范措施,确保施工安全和满足使用要求,有必要进行人工岛施工期监测。文章就监测技术方法进行了综述。
本文结合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1:100万海洋区域人地调项目中取得的侧扫声纳及浅地层剖面资料,利用最新取得的成果对东海陆架区的微地貌类型及成因进行系统的分析及研究,对了解东海北部区域的地质、地貌、水动力特征及环境演化有重要意义,同时对海洋工程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泥质楔又称泥楔,是指形成于河流入海口附近的楔形泥质沉积体。泥质楔的形成过程,往往伴随着海平面的上升,海岸线的后退,地震数据中可以清楚的看到的高位体系域,低位体系域以及海侵体系域反映了泥质楔的形成演化过程并不仅仅是单纯的海平面上升的结果。
海洋沉积环境中存在两种类型的天然气水合物系统—扩散型与渗漏型水合物。本文对扩散型水合物的演化进行新的数值模拟,以期揭示扩散型水合物的演化过程及其与渗漏型水合物可能的关系。
本文在文献调研、现场调研以及相关课题研究的基础上,阐述了海洋可控源电磁勘探技术的发展历史、发展现状、基本原理,重点关注了业内关于该项技术本身以及其应用效果达成的共识,指出了我国发展该项技术的必要性、可行性,提出了我国发展该项技术的发展思路。
简要介绍了南海北部东沙古隆起的地理位置,并对东沙隆起与高磁异常带的研究进行了总结,通过对南海东北陆缘地震资料的解释,将原来东沙隆起细化为东沙古隆起和东沙隆起两部分,并对此进行了概述。
对千里岩隆起的构造形态及其在海区延伸进行了概述。简要介绍了黄海海域的构成,并对北黄海海域和南黄海海域的构成单元进行了综述。同时对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的陆陆碰撞的研究进展及成果进行了综述。
在利用卫星重力或GPS反演地表质量变化的计算中,一般采用PREM模型,但该模型不能很好地反映青藏高原巨厚的地壳结构,因此,本文主要研究高原地壳结构对勒夫数以及空间大地测量监测地表质量变化结果的影响。基于Crust2.0全球地壳模型得到青藏高原地区的平均地壳结构,以此替换PREM模型的相应部分,计算新的勒夫数并用于GRACE和GPS反演该地区地表质量变化,与PREM模型的结果作对比。
本文采用“刚体断块模型”的处理方法,对新疆天山地区32年来的跨断层定点形变观测资料进行定量计算,获得了台站所跨断层的微量位移参数,研究天山南北缘几条断层的微观活动特征。
本文主要对非潮汐时变信号中占主导部分的大气和海洋以及陆地水文的非潮汐影响进行研究,采用GRACE月重力场模型和CPC水文模型分别计算三者对重力梯度测量的影响,并对计算结果进行详尽分析和讨论,为GOCE数据预处理中的非潮汐时变改正及相关研究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