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岩隆起的构造形态及其在海区延伸

来源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eo_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千里岩隆起的构造形态及其在海区延伸进行了概述。简要介绍了黄海海域的构成,并对北黄海海域和南黄海海域的构成单元进行了综述。同时对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的陆陆碰撞的研究进展及成果进行了综述。
其他文献
本研究利用2002年-2009年的卫星遥感资料(SABER/TIMED)的温度剖面数据,提取了可以反映重力波活动的垂直尺度在2至10km的中尺度温度扰动,通过分析扰动值分布特征随季节、纬度、经度和高度的变化,分析了中层大气重力波的整体分布,并讨论了地形因素对重力波分布的影响以及重力波随季节的整体变化特征。
利用中国区域五个台站—北京、泰安、郑州、厦门和广州的2004年11月GPS实测数据对NeQuick模型的电离层修正性能进行了初步分析,为对比修正精度,同时对Klobuchar模型结果进行了分析。从精度对比结果可以看出,相比于Klobuchar模型,NeQuick模型在中国区域具有更高的修正精度。
地震海洋学研究主要是利用已有的海洋反射地震资料和物理海洋资料的结合以及少量专门采集的物理海洋与反射地震联合观测数据,目前己经能够对水团边界、海洋锋等物理海洋现象进行成像。但是,目前的地震海洋学研究大多数并没有考虑海水独特的性质对于物理海洋现象研究各方面所产生的影响,由此,地震海洋学的进一步发展必须要对不同的物理海洋现象加以分析,在基于或者改进原有的和建立新的用于地震海洋学解释的理论基础上,对原有的
利用2009,2011年在南海西南次海盆完成的OBS调查航次实测剖面的地震数据,建立起西南次海盆北部陆坡区的P波速度结构,为南海大陆边缘深部结构的讨论提供新的地球物理证据。
为研究浅海人工岛建设对滩海海洋环境动力边界的变化规律,掌握施工进度,提前作好监测和防范措施,确保施工安全和满足使用要求,有必要进行人工岛施工期监测。文章就监测技术方法进行了综述。
本文结合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1:100万海洋区域人地调项目中取得的侧扫声纳及浅地层剖面资料,利用最新取得的成果对东海陆架区的微地貌类型及成因进行系统的分析及研究,对了解东海北部区域的地质、地貌、水动力特征及环境演化有重要意义,同时对海洋工程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泥质楔又称泥楔,是指形成于河流入海口附近的楔形泥质沉积体。泥质楔的形成过程,往往伴随着海平面的上升,海岸线的后退,地震数据中可以清楚的看到的高位体系域,低位体系域以及海侵体系域反映了泥质楔的形成演化过程并不仅仅是单纯的海平面上升的结果。
海洋沉积环境中存在两种类型的天然气水合物系统—扩散型与渗漏型水合物。本文对扩散型水合物的演化进行新的数值模拟,以期揭示扩散型水合物的演化过程及其与渗漏型水合物可能的关系。
本文在文献调研、现场调研以及相关课题研究的基础上,阐述了海洋可控源电磁勘探技术的发展历史、发展现状、基本原理,重点关注了业内关于该项技术本身以及其应用效果达成的共识,指出了我国发展该项技术的必要性、可行性,提出了我国发展该项技术的发展思路。
简要介绍了南海北部东沙古隆起的地理位置,并对东沙隆起与高磁异常带的研究进行了总结,通过对南海东北陆缘地震资料的解释,将原来东沙隆起细化为东沙古隆起和东沙隆起两部分,并对此进行了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