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全球化与资本制度的悖论

来源 :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ser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济全球化在资本主义阶段表现为资本全球化.资本全球化是资本制度发展的内在属性,是资本增殖的需要.资本全球化的本质是资本增殖,其动力、形式以及进程都由资本增殖所决定.资本制度全球化是资本全球化的必然结果,而资本制度全球化却又将资本的基本矛盾扩大化,缩小了资本发展的空间,成为资本制度的灭亡的催化剂.
其他文献
乡村旅游不仅是一种旅游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其本质是给都市人提供一种不同于城市环境的生活体验.乡村旅游具有休闲性、独特性、真实性、农业性和低碳性等特点.乡村旅游开发应该坚持RURAL情怀,即演绎真实感(Reality),彰显乡村旅游的本色;秉承独到性(Unique),突出乡村旅游的特色;乐享休闲风(Recreation),舒展乡村旅游的悦色;畅叙农业情(Agriculture),呈现乡村旅游的土
极限运动自21世纪90年代传入我国以来,发展迅猛,特别是极限运动部分项目开始陆续进入到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2014年索契冬奥会后,极限运动将在国家层面组织参与和民众参与都变得更加广泛.本文对极限运动的定义、极限运动的基本特征、极限运动研究理论、极限运动未来发展趋势等进行解读;本文对极限运动的发展阶段进行了起源阶段、壮大阶段、成熟阶段的划分;认为极限运动主要有"海、陆、空"多维空间性、突出自我
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为人们理解城市形成过程中空间作用力及其运行机制提供了严谨的微观层面的理论揭示.以江苏沿海地区为例,结合新经济地理学相关理论和我国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区情,提出了加快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城镇化进程的几点建议.
现有的经济发展理论侧重于对生产结构的研究、不同程度上忽略对需求结构和微观经济主体特性的考察.有鉴于此,文章以DS垄断竞争模型为基础,构建了一个经济发展模型,在需求方面引入需求层次理论建立相应效用函数以分析需求结构变迁,在生产方面根据满足不同需求层次产品的类别,将产品部门分为四个产品部门并建立能够反映微观经济主体特性的各部门生产函数,然后对该经济发展模型根据不同经济发展阶段进行了模型推演.在经济发展
产业空间转移与产业结构升级是产业空间优化的重要途径,区域产业政策实施效果直接关系到产业的空间优化.以广东省为例,首先从产业转移政策角度对广东省四大区域进行产业结构差异分析,发现产业转移政策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地区作用效果不同.其次从产业结构升级与产业转移两方面分析相关政策对产业空间优化的影响.研究发现产业转移政策对产业空间优化有效,尤其对欠发达地区作用显著;财政支出政策具有地区分异性,其中教育支出对欠
对于互联网创业融资绩效而言,文化距离与社会网络是两项关键的影响因素,但是现有的理论研究成果并不能对二者之间的关系做出清晰的解释.文章基于社会嵌入理论,探讨了创业者与投资人之间的文化距离对融资绩效的影响作用,以及社会网络中心性在此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文章借助数据挖掘技术,生成了包含1802个创业项目信息及其创业者个人信息的截面数据库,并通过分析发现:创业者的社会网络中心性对创业者个人社会网络与投资人
在“人情社会”和“官本位社会”的中国,企业家的政治关联层级在其所有社会关系中处于重要核心的地位。针对中小板市场民营上市公司在2004-2014年发起的非同一实际控制人下1711件并购数据,本文深入地研究了公司实际控制人的“影响力”(政治关联层级)对企业异地并购的作用。结果表明:企业家的“影响力”越大,企业越容易进行跨市并购,但跨省并购难度越大。更进一步地,企业家的政治关联层级越高,公司越倾向于并购
本文通过引入包含国内自主研发和国外技术引进技术的生产函数,构建内生技术进步模型,阐释技术进步偏向性在南北国家间的传递机制,模拟要素察赋与技术进步偏向的不同适配程度下,国外技术进步偏向性变化带来的要素结构的演变路径,由要素结构调整效应、要素察赋结构升级效应引致的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部门的技术进步偏向性的变迁路径,以及中国技术进步偏向性的演变规律。本研究揭示了中国技术进步偏向性的来源,对中国在技术引进和
本文借鉴曾先峰和李国平提出的农业全要素效率概念以及Hu和Wang提出的全要素能源效率概念,运用DEA方法测度全要素水资源利用效率。从分区域的结果看,八大经济带可以分为4组,东部沿海和南部沿海具有较高的效率,东北地区和北部沿海次之,大西南和大西北再次之,黄河中游和长江中游位居最后。本文从水资源承载力和产业分布来分析背后的原因,认为农业主产区和能源、原材料基地的行业安排是影响黄河中游和长江中游低效率的
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以下简称EPR制度)明确规定了产品从生产到回收资源化处理的全部生命周期中的责任划分,产品生产者应重点关注所生产产品废弃之后的回收处理过程.废旧手机回收与EPR制度理论相结合能最大程度促进市场上废旧手机的回收比例,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运用实验经济学的方法构建手机产业市场,模拟手机从生产到消费,再到废弃后的回收处理的全过程,研究EPR制度对于废旧手机回收的最佳激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