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椎体成型术治疗椎体血管瘤(附7例报道)

来源 :第六届全国神经外科血管内治疗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ghuap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椎体血管瘤一直是非常棘手的疾病.以往的治疗方法都有各自的不足,经皮椎体成型术的出现使椎体血管瘤的治疗产生突破性进展。本文总结用经皮椎体成型术治疗椎体血管瘤的初步临床经验。资料与方法:总结7例椎体血管瘤的治疗,颈椎1例,胸椎3例,腰椎3例,疼痛评分为2.67±0.41。运动能力评分2.83±0.33.并总结影像学特点。6例采用单侧或双侧椎弓根入路,1例颈椎血管瘤采用颈椎前外侧入路,注射15—20%的骨水泥,使骨水泥在椎体内分布、铸形。结果:7例治疗都获得成功,注射骨水泥4-7mL。5例患者术后疼痛完全缓解,2例明显缓解;2例同时具有神经根症状的患者,神经根症状缓解;随个月,无复发迹象。结论:采用经皮椎体成型术治疗椎体血管瘤是一种小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其他文献
脑卒中已经成为我国第l大导致死亡的原因。缺血性卒中占据了脑卒中所导致的致残和死亡原因的80%以上。随着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rotidaftery stenting,CAS)的成熟,它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手术高危的的患者中,并成为颈动脉内膜剥离手术的一个重要的补充手段。远端脑保护装置的常规使用大大降低了CAS时的并发症,已使CAS的疗效与CEA的疗效相当甚至更优。本文报道我科采用CAS治疗重度颈动脉
目的:总结应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脑动脉狭窄的临床体会,尤其结合急诊动脉溶栓同时支架成形术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体会。方法:我省三家省级医院(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沈阳军区总医院、辽宁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02年8月至2004年6月治疗单纯颈动脉狭窄9例。椎动脉狭窄6例,颈椎动脉均有狭窄3例;在18例病例中经急诊动脉溶栓同时支架成形术治疗急性脑梗塞5例。10例经预扩球囊通过狭窄部位后扩张后放置支架
目的:对比分析症状性颅外颈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支架和单纯药物治疗的疗效,评价两种治疗方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01年到2003年我科门诊及病房治疗的症状性颅外颈动脉狭窄265例,其中支架治疗组160例,单纯药物治疗组105例。结果:CAS手术的技术成功率100%,血管狭窄由术前平均79.5±14.6%降至术后平均11.2±7.8%(P0.05),药物组死亡1例(0.95%),支架组无死亡。平均随
目的:报告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中期结果。方法:25例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应用球囊膨胀型支架行腔内成形术治疗,分析影像学及临床随访结果。结果:共治疗颅内狭窄病变28处(13处为后循环狭窄,15处为前循环狭窄),支架均一次成功植入。临床随访18—39个月(平均24.3月),无TIA再发作或中风;DSA随访20例患者,4例血管再狭窄(50%以上),侧枝血管通畅。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治疗颅内动脉
目的:观察创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TCCF)血管内栓塞治疗术后近期及远期效果。方法:主要通过患者再次入院、部分电话访问及信访完成。信访以临床问卷调查为主,再次入院以脑血管造影复查及MRA,了解CCF栓塞术后临床症状恢复情况,有否复发及复发的原因。结果:119例TCCF患者自血管内栓塞术后3个月开始寄调查表及部分电话随访,共发出调查表119份。收回调查表46份。电话随访64例,获随访110例,失访9
近年来,欧美提倡经皮椎体成形术作为一线治疗方案,是众多骨质疏松相关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简单、有效的治疗手段。尽管并发症较少。但仍要重视相关并发症的防治,我科一例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椎体成型术后20天出现临近椎体新发骨折。临床上需注意患者术后疼痛症状一度消失后再发临近疼痛,需警惕椎体成型术后临近椎体新发骨折,如症状严重,需及时再次行经皮椎体成型术。
目的:探讨术前超选择性血管内栓塞对鼻咽部血管纤维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在术前3—5天,对21例鼻咽部血管纤维瘤进行DSA检查和微导管超选择栓塞肿瘤供血动脉,栓塞的材料包括PVA颗粒、明胶海绵和真丝线段等。栓塞后行手术切除肿瘤。结果:鼻咽部血管纤维瘤主要由同侧的颌内动脉供血19例,主要由咽升动脉供血2例,同侧或双侧的颈内动脉参与供血为9侧。21例患者均栓塞成功,其中13例肿瘤染色消失,8例肿瘤染色
最近我们在进行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栓塞治疗及颅内肿瘤的介入化疗过程中。发现5例颈内动脉颅外段呈明显痉挛状态,经过积极处理,恢复良好,未遗留后遗症。在进行血管内治疗的过程中要密切注意颈内动脉颅外段的情况,导管操作手法应轻柔并在导丝的引导下进入,不能因为操作熟练和嫌麻烦放弃导丝引导的步骤一旦发现血管痉挛。应经导管内注射婴粟碱盐水、只要发现及时,一般不会遗留后遗症。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病死率较高,而且多数昏迷时间较长。所以护理相当重要,笔者发现按系统进行观察护理简单明确,不易遗漏。
目的:研究实验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血性脑脊液不同的清除方式和时机对脑血管痉挛的影响。方法:经皮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建立犬SAH动物模型,将30条健康成年狗随机分为对照组、早期腰穿组、晚期腰穿组、早期引流组和晚期引流组,早期腰穿组和晚期腰穿组分别于二次注血后2h和第5天开始隔日行腰穿排放血性脑脊液,早期引流组和晚期引流组分别于二次注血后2h和第5天实施腰椎蛛网膜下腔置管持续引流。脑血管造影确定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