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供给侧改革引领民办高等教育新发展

来源 :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暨第七届中青年学者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sheng85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是一个有机系统,经济社会领域政策变化必然影响着教育领域的变化.在需求侧改革思路下,我国在民办高等教育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民办高等教育与生俱来的忧患意识使民办高等教育在扩大,开始注重内涵建设,形成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结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供给侧改革引领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在供给侧改革民办高校需做好以下工作:夯实理念,优化结构;重视市场,强化改革;推进转型,强化内涵;强化特色,补齐短板.
其他文献
高校创业理论和实训课程的课时数是有限的,应用型创业人才教育应贯穿于现阶段高校所有课程中,高校教师需要懂得创造力的运行机理,在高校日常教学和管理过程中,培养学生强大的创造力基因,提升大学应用型创业人才的供给能力.文章以会计专业为例,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通过对比会计中职本科生和高中本科生的创造力差异,提出中职本科生应用型创业人才精准化培养策略.通过此案例说明如何实现应用型创业人才精准化培养的教育理念.
根据工程教育认证和本科生现状,论文提出了基于CDIO和课程模块化的信息类本科实验教学模式:以光通信网络实验课程模块群为研究载体,以单片机研发工程师、FPGA嵌入式研发工程师和网络数据工程师为培养目标、能力为导向,设计了实验考核指标体系,并给出了典型实验案例.这种实验教学模式可操作强,对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和实用价值.
从教师、学生以及认知层面上,对高等艺术类英语教学中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以此为切入点,提出了培养高职艺术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几点建议.
人才是发展之基、创新之要、竞争之本.人才培养的质量是构成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探索能力和勤奋求知的创新农业人才,是农业院校育人所面临的首要问题,而研究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沈阳农业大学定位于面向区域服务、多科性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学校始终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重视教学研究和改革,着力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培养.近年来,食品学院在
本文研究以国家供给侧改革为视角,在教育部2016年工作要点——高等职业院校招生制度改革背景下,遵循全面育人、尊重主体、职业适应及综合配套原则,分析当前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现状,对高等职业院校招生专业与市场需求深入研究,通过取消无效供给、强化有效供给、实施集团化办学及特殊化招生等策略,合理优化高等职业院校招生专业及招生办学方式,使高等职业院校入口与出口形成良性循环,更好地适应企业发展、创新驱动、产业
在建筑类高职院校中,其主要职能就是为国家和社会提供建设人才.对建筑类高职院校来说,建筑行业中对于相关人才的需求为其提供了必要的发展动力.而实际上,对建筑类“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构建是一个相对繁杂且漫长的过程,需要来自相关权利职能部门以及企业的引导的支持.所以,在本论文中,笔者主要以相关权利职能部门、学校以及企业为主要视角,探求构建建筑类“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相关有效举措.
高职院校作为区域经济人才供给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为生产一线输送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各行业提供教育服务.目前高职院校供给侧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缺少高品质的教育产品,在高职教育由外延扩展型向内涵质量型转变的过程中,应积极探索供给侧改革的新路径,主动在专业建设、教育服务模式、课程开发、教学方法、师资建设、校企合作等关键要素上实施创新和改革,推进提高高职人才的培养质量.
改革传统的发展模式,需要引进国外先进的文化、技术,“落后就要挨打”,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加快,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必然的趋势,“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给教育国际化提供了良好的契机.结合实际情况,针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现阶段出现的问题,笔者从视野、交流、矛盾等方面进行剖析进而提出建议.
在经济新常态下实现我国经济跨越式转型发展具有紧迫性和必要性,必须推动要素整合,推进协同创新,形成创新力量.以往的“政产学研”合作模式经过多年的发展,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相对于独立创新、开放式创新的浅层合作,政产学研协同创新追求的是一体化的深度合作,必须清除政产学研之间互动的障碍,坚持“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共谋发展”的原则.本文以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为案例,分析其具体做法,在此基础
在高等教育领域实行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不言而喻,教育和经济是直接挂钩的,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完美对接是教育发展的最终目的.当前的就业也形势迫使着高校进行供给侧结构改革,本文从当前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意向出发,根据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发现当前高校在大学生就业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从高校的角度从就业指导的各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