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马鱼卵母细胞发育的形态特征

来源 :华东地区第十四届实验动物科学学术交流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en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斑马鱼卵母细胞发育的形态特征.方法 应用光镜和透射电镜技术对斑马鱼卵巢的组织形态和超微结构进行观察.结果 斑马鱼卵巢同时存在多个发育阶段的卵母细胞.初级生长期卵母细胞体积小,卵质呈较强嗜碱性,核仁位于核膜边缘.皮层滤泡期卵母细胞由单层颗粒细胞包围,边缘出现皮质泡,放射带开始形成,核内可见灯刷染色体,核边缘具有大量Nuage.卵黄生成期开始形成卵黄物质,放射带呈栅栏状条纹,微绒毛发达.斑马鱼卵巢具有大量的网状纤维,构成支架.成熟期卵黄物质相互融合,卵核偏移,放射带结构紧凑,微绒毛减少.结论 斑马鱼卵母细胞经历初级生长期、皮层滤泡期、卵黄生成期和成熟期最终成熟卵子被排到卵巢腔,并且各期卵母细胞具有明显的形态特征.
其他文献
科学研究是“十三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支撑,实验动物在科学研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相关的动物福利问题也受到了高度关注。文章阐述了中国科研发展形势及实验动物使用现状,并对国内外实验动物福利实施情况进行了比较,以为动物福利改革提供参考和建议。
将动物福利理念和“3R”原则渗透到实验动物教学中是科学发展的需要,体现人类对实验动物生命的尊重,是树立广大生命科学研究人员遵守动物福利意识的关键环节。本文参考欧盟实验动物委员会(FELASA)推荐的实验动物学教学模式,探索动物福利和“3R”原则在实验动物学教学上的应用,以期为改善实验动物福利提供参考。
目的 探索实验动物从业人员远程培训考核指标体系,为实验动物工作者的远程培训考核提供客观、系统的评价标准。方法 根据实验动物从业人员远程培训考核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联合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对实验动物从业人员远程培训考核指标体系进行探索。结果 本研究针对实验动物从业人员三大类培训对象,实验动物科技管理人员、动物实验科技人员和动物饲养生产人员,分别制定了各类培训对象考核指标体系内的一级指标、二级指
目的 建立SPF级豚鼠繁殖群体的培育技术。方法 通过剖腹产手术获取生物净化的仔豚鼠,将其饲养在无菌隔离器内,用人工哺乳的方法培育,然后降级为SPF级。结果 五次无菌环境,一次悉生条件下人工哺乳仔豚鼠存活期均不超过二周;一次普通环境,一次SPF条件下人工哺乳成功。然后进行大规模的生物净化工作,获得SPF豚鼠28雄23雌,对14个先达到体成熟的母豚鼠再配种繁殖,获得断乳豚鼠28雄29雌。结论 无菌豚鼠
自1994年颁布的第一套国家实验动物标准至今的20多年中,我国的实验动物标准体系不断得到完善,为实验动物质量检测与评价提供了依据,也为行政许可监管提供了技术支撑,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实验动物质量的提升并逐步与发达国家接轨,保证了科学研究、检验、教学等方面使用的实验动物的质量和动物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但在标准执行中,还存在着检测指标的合理性及完整性不够,检测方法陈旧或单一等问题。本文比较分析与欧美
连续测定了从春季到黄梅天隔离器内饲料的硬度变化,并介绍与饲料硬度有关的三个典型案例,发现饲料的软硬度是与空气中的湿度有关,空气湿度大饲料就变软,空气干燥饲料变硬。建议在饲养新引进的模型小鼠、免疫缺陷小鼠和刚离乳小鼠等体弱品系时要注意湿度变化,风干物燥时要及时添加碎料使动物的生长、繁殖不受影响。
实验动物学是一门应用型课程,任课教员需要具备较好的理论知识以及较强的操作能力和良好的沟通应变能力。对青年教员制定详细的培养计划以及健全培养评价机制,逐步提升新教员的任教能力,是一项长期值得探索的课题。本教研室坚持以提高教员素质为根本,通过完善年轻教员培养计划、优化新老教员一对一“传帮带”机制、建立青年教员试讲和课堂督导机制、完善教员与学员沟通机制、鼓励学习现代化信息手段丰富教学形式、健全新教员授课
肥胖是一种由食欲和能量调节紊乱引起的营养代谢障碍性疾病,是遗传、环境、膳食结构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导致的,也是多种慢性病发生的主要诱因,预防和治疗肥胖症已经成为21世纪的重要健康问题。为了筛查引起肥胖的各种关键基因,并对其分子生物学机制进行深入研究,肥胖动物模型是必不可少的研究对象。文章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综述了高脂肪饲料、下丘脑腹内侧核损伤、双侧卵巢切除法、大量维生素D诱导及DXM诱导等五种肥胖
在回顾国家及浙江省实验动物法制化建设进程的基础上,对我省实验动物行政许可的现状进行数据统计并简要分析,介绍浙江省实验动物依法行政的主要做法,提出在新形势下我省实验动物行政许可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解决这些困难提出对策。
目的 构建磁靶向重组凝血酶,建立一种简单、可控制、重复性好的血栓动物模型制备方法。方法 截短组织因子的基因工程表达、纯化与鉴定,磁纳米的制备,磁靶向重组凝血酶的构建,体外分析凝血蛋白的磁靶向及凝血效力,经尾静脉注射建立血栓动物模型。结果 成功构建了磁靶向重组凝血酶,体外检测其保留有高效的凝血效力,以及磁靶向响应能力。结论 成功构建了磁靶向重组凝血酶,为血栓性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血栓动物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