蠕虫补丁防御方案的博弈论模型及其分析

来源 :第十九次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qxie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博弈论角度出发,分析了网络安全中的蠕虫扩散事件及补丁防御方案,并建立了精确的数学模型.该模型解释了补丁防御方案的现状,预测了这种方案中双方状态的变化趋势是在平衡点(p*,q*)附近波动.证明了只有当惩罚是损失的增函数时,才能保证攻击者效用低于惩罚.对模型的分析表明只依靠技术不是解决此类问题的最佳方案,要解决蠕虫问题,必须通过用户、软件厂商、安全公司、保险公司和政府的共同努力,改变用户和攻击者的效用函数,从而改变博弈的均衡,减少蠕虫带来的社会损失.
其他文献
铸锭中存在着氧,氢,金属杂质,位错,晶界等缺陷类型,根据这些杂质缺陷类型,研究它们对切片过程中产生不良品的影响,在硅片生产中避免它们对切片带来的危害,从而提高多晶硅片的出片率,提高经济效益。
采用新型的刻蚀剂,碳酸钠(Na2CO3)和磷酸钠(Na3PO4·12H2O)实现了晶硅表面的织构。研究了刻蚀剂浓度、温度(T)、刻蚀时间(te)和添加剂对晶硅表面织构的影响,讨论了刻蚀机理。通过优化工艺,得到低的平均表面反射率(Rav):9.70%(NaOH)、9.76%(Na2CO3)和8.63%(Na3PO4·12H2O)。添加剂IPA在Na3PO4·12H2O或Na2CO3溶液中可明显地改善
近年来,低成本和高效率的多晶硅已经成为最主要光伏材料之一。本文从太阳能电池制备工艺角度出发,综述了国内外近年来关于对铸造多晶硅杂质和缺陷处理方面的工艺研究进展。分析比较了各种处理工艺,包括磷吸杂,铝吸杂,磷铝共吸杂,和多孔硅吸杂,对杂质吸除效果、少子寿命的影响。也分析了钝化和热处理工艺对多晶硅材料性能的影响。综合考虑成本要求和除杂效果,高温P-Al联合吸杂以及多孔硅吸杂是较好的选择。它们可能在未来
本文采用甚高频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VHF-PECVD)技术,针对单室VHF-PECVD制备微晶硅薄膜太阳电池存在交叉污染的问题,有意地进行了污染控制以及p/i/n型电池各层材料的优化研究。继而获得了单室VHF-PECVD技术制备单结微晶硅薄膜太阳电池的效率达到6.3%(1cm2)。同射频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RF-PECVD)技术制备的非晶硅薄膜太阳电池组合,所研制的非晶硅/微晶硅叠层太
利用VHF-PECVD(75MHz)技术,采用高氢稀释SiH4、及B2H6掺杂的方法,在玻璃衬底上获得了厚度为50nm,电导率达到9.1S/cm,暗电导激活能小于0.035eV,拉曼晶化率超过40%的p层材料。单室工艺制备微晶硅单结电池中,用同样工艺条件沉积20nm厚的p层,获得了效率达到4.97%的电池。系列实验结果表明,随硼烷浓度的增加,材料的生长速度增加。薄膜的透过率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有效硼掺
随着分布式供电系统的逐步发展,反孤岛控制已成为并网供电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本文结合光伏并网逆变器的控制过程介绍了几种传统的反孤岛方法,分析了这些方法中的检测盲区。详细介绍了正反馈频率法的控制原理和控制过程,并给出程序控制流程图,运用MATLAB对该方法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快速的检测出孤岛的发生并断开逆变器与电网的连接,无检测盲区,对孤岛效应能够做到有效的防范。
光伏发电最重要的发电装置是光伏组件,所以光伏组件的质量与可靠性直接决定了整个光伏发电系统的可靠性与稳定性。现在应用较为广泛的光伏组件续流元件存在着严重的弊端,为了解决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MOS晶体管、单片机的改进型光伏组件。其原理是单片机通过定时测试两路太阳电池片的输出电压来判断各路电池片的实际工作情况,根据其工作状态来控制起续流作用的MOS晶体管的工作状态。该设计改进了原有组件的部分结构,大
本文研究了国内外先进的相关数学模型,确立了光伏方阵倾斜面上太阳辐照量的计算、光伏方阵发电量计算、不同地点、不同高度风速计算、风力发电量计算以及蓄电池容量计算等数学模型。通过选用四种不同的设计方案讨论系统优化设计的方法,使系统既能长期满足用户的负载需要,又能使系统配置的容量最小,有最佳的经济性,节约投资费用。
目前有机太阳电池的转换效率还偏低,其主要原因就是材料的激子扩散长度较小。在有机电池内,光束将产生干涉效应,为了能够在有限厚度的薄膜内产生大量的激子,对有机电池内的光强分布研究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通过传输矩阵的方法,求得在电池内部光波电矢量复振幅的相对大小及相对光强,然后绘制出了CuPc(40nm)/C60(40nm)内部波长为632.8nm和450nm光强分布图。光强分布的确定,对有机太阳电
利用超声雾化热分解技术(USP),在eagle2000衬底上采用用N-Al共掺法获得了p型Zn1-xMgxO薄膜,在Al掺入比例为0.05时获得了最优的p型Zn1-xMgxO薄膜,其电学特性为电阻率为18.43Ω.cm、迁移率是0.362 cm2/(V.s)、载流子浓度为1.24×1018cm-3.并尝试与FTO薄膜结合生成FTO/p-Zn1-xMgxO复合薄膜,应用于微晶硅薄膜电池前电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