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华文小说创作视野下的洛学“理欲”观

来源 :第十七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_go_08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源于根深蒂固的伦理情操,华人作家们在进行作品创作时不免表现出因理学熏染而留下的痕迹。无论是台湾作家的大陆家园情结,还是香港作家们的天马行空般的自由挥洒,又或者海外的华人作家,他们在进行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文学体例创作时都或多或少给予小说人物以活的灵魂,同时又囿于理学的范畴,并非作家本身不能去超越文体所带来的局限空间,而是某种程度上对理学影响的认同。细观之有如下几点:天理之下“大爱”的征服力,女性情爱悲剧的伤痕叙述,用生命的凋零来展示生存的尊严。而尊重人欲之必需,追求人性之真情,是海外华文小说作家创作出发点之一。无论是金庸的架构历史展现为国为民之大侠,古龙的架空历史重铸江湖的侠骨柔肠,还是白先勇浓重的家园情节,抑或李碧华鬼神人的别样冷暖世界,都无法脱离人的本性去表达自我之真情实感。他们在创作过程中或许没有意识到感情诉诸笔端的思想激流有理学的内涵在流动,但是人物命运在时代环境中便呈现出受到社会伦理道德的制约,即便迎着社会大潮呐喊也难免有过彷徨。于是,小说中人物命运在不知不觉中已置于理学的思想范畴。诚然,“存天理、去人欲”也难免受到人物激进之冲击,但是通常却回到伦理精神的桎梏之中。
其他文献
本文以70后女作家的创作风格进行了探究,指出新世纪文学作为当代文学的一部分,延续着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轨迹,承继新时期以来文学发展的脉搏,在此时间,"70后”女作家日渐成熟,创作体现了诗化的叙事倾向。进入新世纪以来,"70后”女作家逐渐远离了狂欢化叙事,回归现实的日常生活叙事己成为“70后”女作家在新世纪文学中的一个重要转变。在日常叙事风格上,"70后”女作家保持了平淡、温和、冷静与宽容,把她们对生
"80后"青春文学是在新的文学体制下创作与传播的,写作的自由与代际特征,蕴含了新的文学质素."青春文学"所彰显的是市场经济成熟时代,文化雅俗合流状况下自由、历险的审美体验,是基于小叙事的文学本体追求,体现的是大众娱乐和全媒体时代文学的写作限度,是他们一代人的审美成人礼,折射出当下中国的价值伦理真实.通过对"青春文学"的美学解析,从"青春文学"作为当下强大的文学事实性存在中,可以预见新的美学原则和文
文章概述了中国古代散文学会近二十年的发展历程,阐述了会员们古代散文的研究方向,针对古代散文的未来走向,建议加强建设古代散文研究队伍,加强古代散文研究的破旧立新,加强古代散文的关联研究,加强古代散文研究的信息传播。
关于"中国古代散文"的界定历来是学界争论的焦点,本文从古代、现代、西方三维视角来观照"散文"这一术语,认为散文范畴的界定只能是一种现代意义上的界定,而这种界定是基于对散文文体作历史流变考察的基础之上的.中国古代散文无论是骈散之争、还是韵散之争,都属于"文"内部的矛盾.无论用什么术语来指称它,它就是这样一种存在.中国古代散文无论是有韵、无韵,无论是骈、是散,都是“文”的形式的变化;无论是骈散之争、还
作为明末最大的文人社团,复社拥有许多杰出的成员,包括张溥、张采、陈子龙、吴应箕、陈际泰、夏完淳等人,他们在明亡以前就取得了一定的文学成就,其散文创作显示出社团文人独有的风格:一是与社集、游宴生活关系密切的散文创作,包括社序、书序、寿序、贺序、赠序等多种文体.社序主要是阐述文社成立的经过、目的与宗旨;书序是为经、史、子、集等书籍作序;寿序、贺序、赠序等应用性文字用来宣扬忠孝节义的人伦观,并作为社员关
借由吕向<美人赋>与《新唐书.吕向传》、《唐鉴》等相关文献的对读,既从中映现出开元盛世君臣政教风范,却也指涉唐玄宗帝王情色世界的可能政治隐忧.从辞赋书写史而言,其中尤值得关注的意义,则为辞赋在唐代政治与文化世界中,显然仍可实现对帝王展现政教讽论的历史使命及其赋家职志,亦得以见证唐玄宗开元盛世风华的另一面向,由此对照与汉代赋家,往往陷入司马相如<大人赋>欲讽反劝的历史遗憾,吕向<美人赋>诤臣与赋家的
庄子《齐物论》虽有「齐物」与「物论」连读两种解释,然此两种解释系构成道家玄智思维之互摄圆境,将《齐物论》物我浑化无碍之旨给彰显出来.然吾人身处现实世界之中,常受到「成心」之执,导致过度夸张某「物论」之存在,而排斥了其他「物论」的存在价值受到肯定,如此将遮蔽大通之道,致使物我产生隔阂,而无法展现道家玄智之「灵心」.其实,「成心」与「灵心」皆存乎一心,故此庄子才拈出「吾丧我」之修养工夫,以消弭吾人主客
本文通过对中国古代散文、现代散文、当代散文概念的考证,力图揭示不同时期散文概念的内涵,廓清中国古代散文与现当代散文概念之间的传承与分异.古代散文源远流长,"大文章"传统、"骈散之散"的特质亦为确切可考;现代散文可谓"学贯中西",精品迭出,但五四精英们对于散文概念的理解却是"各持己见"、"自说自话";当代散文所指极多,花样百出,亦难免纷繁冗杂,枝蔓横生。
旅美女作家施玮,近年提出的“灵性写作”的创作理念,受到国内诸多批评家的关注。她写作的“灵性”诗歌、小说,就是以独特的诗性语言表达、个性化的女性情感经验、神性的终极救赎与深刻的哲学洞识,为海外华文女性文学注入了“宗教信仰”的精神因子,引领世人在放逐的自审、自省与忏悔过程中,走出灵魂的黑夜,获得生命的尊严,回归爱与梦“原乡”乐园。在当代华文女性文学历史上,越来越显示出她的重要位置。施玮笔下的人物形象,
艾晓明认为,《我城》是香港作家西西创造出来的文本城市.西西的独特之处是追寻城市主体,倾注对生命热切的信念,加上清奇的想象力和童话写实手法,使香港的城市文本别具一格。从《我城》到《飞毡》既是香港的写实,更是表达了西西的城市理想。和前人的批判视角不同,西西笔下的城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希望和乌托邦色彩,特别是通过轻逸的书写方式、城市空间感的架构和百科全书式的展现,建立起独具魅力的城市文本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