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的城市文本书写--从《我城》到《飞毡》

来源 :第十七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hongt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艾晓明认为,《我城》是香港作家西西创造出来的文本城市.西西的独特之处是追寻城市主体,倾注对生命热切的信念,加上清奇的想象力和童话写实手法,使香港的城市文本别具一格。从《我城》到《飞毡》既是香港的写实,更是表达了西西的城市理想。和前人的批判视角不同,西西笔下的城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希望和乌托邦色彩,特别是通过轻逸的书写方式、城市空间感的架构和百科全书式的展现,建立起独具魅力的城市文本书写。
其他文献
近年来,旅居或移民海外的华人作家在国内文坛受到越来越多关注,而对"海外华文文学"的研究在整个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界也逐渐成为热点.在备受瞩目的海外华人作家中,张惠雯不是最优秀的,当然也不是最受关注的,但她的小说创作已一种浪漫、古典、诗意、纯净之美开始吸引越来越多的大陆读者关注,也开始引起批评家和相关研究者的注意.从已有的对张惠雯小说创作的研究看,大多对其所表现出的古典诗意、理想主义、批判反省精神等层面
本文以70后女作家的创作风格进行了探究,指出新世纪文学作为当代文学的一部分,延续着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轨迹,承继新时期以来文学发展的脉搏,在此时间,"70后”女作家日渐成熟,创作体现了诗化的叙事倾向。进入新世纪以来,"70后”女作家逐渐远离了狂欢化叙事,回归现实的日常生活叙事己成为“70后”女作家在新世纪文学中的一个重要转变。在日常叙事风格上,"70后”女作家保持了平淡、温和、冷静与宽容,把她们对生
"80后"青春文学是在新的文学体制下创作与传播的,写作的自由与代际特征,蕴含了新的文学质素."青春文学"所彰显的是市场经济成熟时代,文化雅俗合流状况下自由、历险的审美体验,是基于小叙事的文学本体追求,体现的是大众娱乐和全媒体时代文学的写作限度,是他们一代人的审美成人礼,折射出当下中国的价值伦理真实.通过对"青春文学"的美学解析,从"青春文学"作为当下强大的文学事实性存在中,可以预见新的美学原则和文
文章概述了中国古代散文学会近二十年的发展历程,阐述了会员们古代散文的研究方向,针对古代散文的未来走向,建议加强建设古代散文研究队伍,加强古代散文研究的破旧立新,加强古代散文的关联研究,加强古代散文研究的信息传播。
关于"中国古代散文"的界定历来是学界争论的焦点,本文从古代、现代、西方三维视角来观照"散文"这一术语,认为散文范畴的界定只能是一种现代意义上的界定,而这种界定是基于对散文文体作历史流变考察的基础之上的.中国古代散文无论是骈散之争、还是韵散之争,都属于"文"内部的矛盾.无论用什么术语来指称它,它就是这样一种存在.中国古代散文无论是有韵、无韵,无论是骈、是散,都是“文”的形式的变化;无论是骈散之争、还
作为明末最大的文人社团,复社拥有许多杰出的成员,包括张溥、张采、陈子龙、吴应箕、陈际泰、夏完淳等人,他们在明亡以前就取得了一定的文学成就,其散文创作显示出社团文人独有的风格:一是与社集、游宴生活关系密切的散文创作,包括社序、书序、寿序、贺序、赠序等多种文体.社序主要是阐述文社成立的经过、目的与宗旨;书序是为经、史、子、集等书籍作序;寿序、贺序、赠序等应用性文字用来宣扬忠孝节义的人伦观,并作为社员关
借由吕向<美人赋>与《新唐书.吕向传》、《唐鉴》等相关文献的对读,既从中映现出开元盛世君臣政教风范,却也指涉唐玄宗帝王情色世界的可能政治隐忧.从辞赋书写史而言,其中尤值得关注的意义,则为辞赋在唐代政治与文化世界中,显然仍可实现对帝王展现政教讽论的历史使命及其赋家职志,亦得以见证唐玄宗开元盛世风华的另一面向,由此对照与汉代赋家,往往陷入司马相如<大人赋>欲讽反劝的历史遗憾,吕向<美人赋>诤臣与赋家的
庄子《齐物论》虽有「齐物」与「物论」连读两种解释,然此两种解释系构成道家玄智思维之互摄圆境,将《齐物论》物我浑化无碍之旨给彰显出来.然吾人身处现实世界之中,常受到「成心」之执,导致过度夸张某「物论」之存在,而排斥了其他「物论」的存在价值受到肯定,如此将遮蔽大通之道,致使物我产生隔阂,而无法展现道家玄智之「灵心」.其实,「成心」与「灵心」皆存乎一心,故此庄子才拈出「吾丧我」之修养工夫,以消弭吾人主客
本文通过对中国古代散文、现代散文、当代散文概念的考证,力图揭示不同时期散文概念的内涵,廓清中国古代散文与现当代散文概念之间的传承与分异.古代散文源远流长,"大文章"传统、"骈散之散"的特质亦为确切可考;现代散文可谓"学贯中西",精品迭出,但五四精英们对于散文概念的理解却是"各持己见"、"自说自话";当代散文所指极多,花样百出,亦难免纷繁冗杂,枝蔓横生。
旅美女作家施玮,近年提出的“灵性写作”的创作理念,受到国内诸多批评家的关注。她写作的“灵性”诗歌、小说,就是以独特的诗性语言表达、个性化的女性情感经验、神性的终极救赎与深刻的哲学洞识,为海外华文女性文学注入了“宗教信仰”的精神因子,引领世人在放逐的自审、自省与忏悔过程中,走出灵魂的黑夜,获得生命的尊严,回归爱与梦“原乡”乐园。在当代华文女性文学历史上,越来越显示出她的重要位置。施玮笔下的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