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沿海近岸海域频谱分析

来源 :第十六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ckylzh_l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福建沿海海域共11个临时波浪观测站的原始随机波面观测记录,用自相关函数法、快速傅里叶变换法、最大熵谱法进行谱估计,得到波谱各特征参数,对各站的粗谱进行平滑和分析,筛选出研究海域各站海浪的样本谱,将平滑后的谱形无维量化,得到福建沿海海域海浪无维量平均谱曲线并求出对应谱参数,得到11个观测站谱峰频率f0介于0.11~0.30,以莆田平海1站谱峰频率最小,泉州石湖站谱峰频率最大,特征频率μ10、μ20分别介于1.05~2.30、1.39~1.92,谱宽度ε介于0.76~0.84.采用5种理论频谱模式对实测无维量谱进行拟合,根据拟合结果推荐JONSWAP谱或莆田谱作为福建沿海近岸海域的海浪谱型,对该海区的工程建设、海浪预报警报和海浪理论研究具有较好的参考作用,对中国其他类似海域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其他文献
锆石的拉曼特征峰主要有5个,外部晶格的平动和转动峰,硅氧四面体的内部振动峰。随着变生程度的加深,其拉曼峰会出现强度降低、峰位向低波数移动、半高宽变大的现象。对样品BTS1,BTS3,BTS9,BTS10中代表性锆石进行激光拉曼光谱分析,共22个测点,BTS1的4个测点拉曼光谱结果表明样品BTS1中锆石几乎为完全结晶质,部分锆石发生轻微的蜕晶化。BTS3的8个测点拉曼光谱结果表明样品BTS3中锆石为
地气异常物质来源问题是地气法成立的理论基础,只有建立地气异常与隐伏矿关系,地气法才有可靠的理论基础。然而地壳岩层可以在地幔脱气、地壳应力变化等的驱动作用下向地表释放出部分造岩及其微量元素,程志中据此进行了安徽部分地区花岗岩岩性分区,程志中、王学求等进行的异常物质来源研究都表明地气异常物质不仅仅是隐伏矿所致的,具有上覆岩石、土壤等多方面的来源。所以,进行物质来源方面的示踪研究具有很强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本文阐述了美国、澳大利亚、欧洲、哈萨克斯坦的国外铀矿业的绿色发展经验,对中国发展铀矿业给了启示。在制度方面,编制了《铀矿冶辐射防护规定》、《铀矿山空气中氡及氡子体监测方法》、《铀尾矿库安全管理规定》等一系列法规标准。目前,为了满足中国核电增长的需要,又采取了包括增加国内铀勘查、促进国内铀生产、制定引入非政府机构在国内勘查铀资源规则、进一步确立“面向两个市场,利用两种资源”原则及海外投资和生产等措施
太古宙–古元古代的条带状磁铁矿建造,是由沉积作用加火山活动,并经区域变质作用形成。这类矿床与伴随大陆根形成的最古老的陆壳形成过程有关,地球上最早期的陆壳从原始地幔中分离出来的时候,Fe–Mg强烈分离,Fe元素为易熔组分,主要进入古老陆壳,Mg元素则为难熔元素而残留于亏损地幔中;形成时代主要是太古宙–古元古代,属于火山–沉积变质型,广布于前寒武纪陆块、或陆块边缘,如印度、西伯利亚、华北陆块等地的BI
海啸破坏力巨大,研究沿海公路局部冲刷机理意义重大.基于波浪水槽实验,对海啸波作用下路基淘刷开展研究.实验采用1/10-1/20的组合坡度,斜坡由无黏性细沙堆成.选取N波作为入射波,进行6个波逐个作用.对波高进行采集,对波浪的上爬、回落和水跃过程进行拍摄记录,对每个波作用后的地形进行测量.结果表明,N波作用下不仅地形发生冲淤变化,而且在路基前有明显的冲刷坑,模型深度d的变化对冲刷影响不大.路基淘刷是
围海吹填造陆已成为沿海地区解决土地紧缺的重要途径.泄水口吹填土的流失,不仅对周边海域生态环境产生影响,而且降低企业成本效益.研究选取天津市南港工业区吹填造陆工程泄水口为对象,对吹填量、泄水口流速、过水断面面积、浓度、流失量、闸箱式泄水口的档板上过水厚度以及径流长度开展现场观测.结果表明在吹填施工的中后期疏浚泥浆通过泄水口的流失率相当严重,流失上的颗粒平均粒径均较小.日吹填量不是影响流失量和流失率的
波浪水槽中采用中直粒径为0.47mm的原型沙铺设1∶20坡度的底床进行试验,研究波浪作用下沙质斜坡海床上沙坝运动机理.试验采取间断造6组波,每组波为300个波浪约10min.采用地形仪采集实时地形分析沙坝演变过程和破碎带床面形态变化,流速仪ADV采集沙坝附近流速变化以初步探寻沙坝附近水动力特性对沙坝运动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斜坡上沙坝前后来回运动的周期大小具有随机性,沙坝移动方向既有向岸方向又有离
透水框架因具有消能减速进而守护岸滩免受水流冲刷的功能,在河道治理中得到广泛应用,利用Vectrino三维流速仪在变坡水槽上对新近提出的新型正双工字型透水框架附近的流速、紊动特征进行了试验研究.研究表明,新型透水框架抛投于床面后底层流速骤减(减速率达0.76~0.93)、表层流速增大、过渡层流速梯度加大,垂向流速不再服从对数分布;垂向最大紊动强度出现在框架群顶部附近,水流进入框架群后紊动强度逐渐加强
海底管线是海上油气田的生命线,是开发与生产海底油气资源的重要设施,是海洋油气开发的一种重要结构型式。基于柱体绕流理论研究,通过模型试验与数值模拟方法对斜流作用下海底管线周围流场及紊动特性进行了研究.应用计算流体动力学软件FLOW3D,选用RNG k-ε紊流模型,对间隙比e/D=0.2、流速v=25cm/s,水流与管线夹角α=90°、60°、45°三种情况下管线周围局部流场分布及紊动情况进行了数值计
围绕深海水下结构的安全问题,以南海深海区域为研究对象,确保深海水下结构的安全可靠,满足中国深海油气开发战略的重大需求,具有重大的研究意义。对于海洋工程结构物而言,深海与浅海有着本质不同.在浅海中,海洋工程结构的主要失效模式是腐蚀和疲劳引发的裂纹;而在深海中,主要的失效模式则是深海高压作用下的屈曲.为研究深海超高压力作用下的管道屈曲及屈曲传播问题,天津大学建立了深海结构试验室,并进行了多组全尺寸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