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湿热证胃病患者胃粘膜细胞凋亡基因相关蛋白的表达

来源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十七次学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bola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脾胃湿热证是中医重要证型之一,与胃肠疾病密切相关.现代研究表明慢性浅表性胃炎,活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胃溃疡病活动期主要证型均为脾胃湿热证.本文通过临床观察发现脾胃湿热型胃炎常以糜烂性胃炎居多,胃镜下观察见胃粘膜以活动性炎症为主,表现充血、糜烂、出血点、粘膜混浊.脾胃湿热证与胃粘膜炎症坏死密切相关,由此文章选择脾胃湿热证胃病患者胃粘膜组织进行PCNA、p53、Bcl-2、Fas凋亡基因相关蛋白的研究.
其他文献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指除外器质性疾病,见持续性或反复发作性上腹胀满、早饱、上腹痛、恶心、嗳气、呕吐等上腹不适症状的一组临床症候群.属于中医"痞满"或"胃痛"等范畴.本文自拟健脾理气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50例,与枳术丸组对照,同时观察了健脾理气方对胃动素、胃泌素的影响.
虽然导致胃溃疡发病因素很多,但在系统整理历代有关胃脘痛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文献、全面总结本病中医药治疗进展的基础上,我们认为:脾胃虚弱是胃溃疡发病与复发的根本因素,在胃溃疡的发病中脾胃虚弱是其根本,而胃热血瘀是其标,脾虚胃瘀热是其发病的重要病理环节.胃溃疡的主要病因病机为脾胃虚弱,瘀热内阻.瘀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瘀血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气虚气滞、阳虚寒凝、痰湿阻滞、热与血结等原因,使血行不畅
急性重症胆总管结石的胆石来自胆囊或肝内胆管,也可原发于胆总管.该病起病多急,病情凶险,合并症多,死亡率高,西医非手术治疗尚不理想,在临床治疗中颇感棘手.本文就近2年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以自拟柴金芪黄汤辨证加减,配合西药抗菌素及解痉止痛药、激素等对症治疗急重症胆总管结石取得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了介绍.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指胃粘膜上皮遭到反复损害后导致的粘膜固有腺体的萎缩,甚至消失.本文对近年来中医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治疗、研究做一综述.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伴有肠化生(IM)和不典型增生(ATP)属胃癌的癌前期病变(GPL),目前西医对此尚无特效疗法,本文就采用厦门市中医院涂福音老院长的经验方与厦门中药厂合作研制成康胃颗粒治疗本病,观察了其疗效并探讨了疗效机制.
幽门螺杆菌(HP)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重要致病因子,与胃癌,胃粘膜相关性淋巴组织淋巴瘤密切相关,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HP感染率均较高.近年来,国内外统计资料表明,随着HP根除疗法的推广应用,HP对抗菌素的耐药率逐年增高,已明显影响到部分HP的治疗方案根除率.本文就以中西药联合应用,治疗耐药性HP相关性疾病方面做了一些观察.
口腔溃疡是指口腔黏膜的局部组织缺损性病变,其临床表现为,口腔黏膜上见有圆形或椭圆形小溃疡,可单发,也可多发,多发生在唇、舌、颊黏膜处,有剧烈的灼痛,并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本文就全国名老中医、脾胃病专家马骏主任医师精研歧黄医术,对口腔溃疡的诊治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进行了介绍.
本实验从检测温下组和温涩组UC患者结肠组织EGF水平变化入手,观察温下法与温涩法对UC患者EGF水平变化的影响,探讨了两法在促进损伤修复和粘膜愈合方面不同的作用机制. 
本课题以细胞凋亡指数和增殖指数为指标,选择胃粘膜组织进行同步观察,了解慢性浅表性胃炎细胞凋亡特征和各证候的临床变化规律,并从基因调控角度揭示这一变化的规律.
中焦者,脾胃也,其在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早在中就提出了"脾旺而四季不受邪",指出脾气在防御疾病的重要作用.汉代张仲景不仅在理论上提出了"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先安未受邪之地,而且在临床上更是无论治疗外感病还是内伤病,都十分注意顾护护胃气,这些从他参草姜枣的运用就可略窥一斑.中焦如此重要,了解它的生理病理特点且在此基础上进行调理治疗在中医临床实践中是十分重要的.本文汇总临床各家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