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李时珍中医药文化建设及产业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来源 :第十五届全国中医药文化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oncici6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它关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心灵的和谐,直接影响了东方人类社会儒释道等传统文明的形成与发展,自古以来就是人类关爱身心健康与生命安全的东方智慧.而李时珍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国中医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中国中医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时代的巅峰.今天,中国与世界前所未有地紧密联系在一起,它寓示着中国必须对其它文明和文化进行消化吸收,看清世界和认识自己.一个民族如果不能延伸自己的历史与文化,就不能深刻地认识现在,更不能正确地走向未来.因此,研究、建设及发展李时珍中医药文化,对实现民族的光荣与理想,完成中华中医药文化的复兴与崛起,保障人类自然健康的福祉具有重大的意义.
其他文献
本文介绍了肿瘤的发病机制,研究了纳米脂质体和碳纳米管等等治疗肿瘤的纳米工具,探讨了纳米技术在肿瘤诊治中的应用,认为纳米技术的各种优势己经在肿瘤诊断和治疗中得到广泛研究且取得重人突破,但是,药物纳米载体对正常组织的毒性及其在体内的生物降解性等仍然还存在很大的问题,同时纳米药物开发费用昂贵,评价指标及应用范围的差异较大,故目前尚不能作为常规手段应用于临床,大部分纳米技术的应用尚处于实验阶段,但随着纳米
中国医药学的教育事业,源于群众之中,源于临床实践,源于世世代代口传心授.所谓"口传心授"者,教之于"口",确源自于"心"矣.由于党的中医政策的英明伟大,使中国医药学进入快车道.下面针对办全这次关于举国中医药文化教育学术及工作研讨会这一主题,重点从五个方面谈一点体会和建意:一中医药教育学与天地人三才合一的宇宙整体思维观;二中医药办教育形式应当以院校培养与以师带徒相结合;三中医药院校师资力量是决定教学
中西医学文化背景的差异决定了中西医学各自有着不同的发展方向和思维方式,使中西医结合的研究必然存在着本质冲突.中医理论起源于中国古代文化,深受中国古代哲学的影响,从而使中医具有极其鲜明的人文医学特征,其学术思想体系既有继承性、完整性一面,又有封闭性、趋同性的一面;西方医学起源于古希腊,具有开放性和创新意识,容易接受和吸收不同学科的成就.药性与药理相结合、辨证结合辨病用药是中西医结合的最佳模式.
中国蒙医整骨术源于源于生活、源于实践.它是蒙古民族在特有的生态环境、生活习俗和历史文化背景下,以他们独特的思维和视角对骨伤骨折发生与愈合现象的长期观察与积累的生命探索结晶和历史记忆.这里蕴含着基于骨折"能动复位-自然固定-功能愈合"生命宏观理念、手法及其准则的特征认知思维.这是它传继与沿用至今的根本立足点,更是当今骨伤科学向人性化、行为化、整体化发展方向.
中医药日益式微凸现中医教育问题.从哲学角度透视,抛弃"气-阴阳-五行"传统思维"基因",背弃"因材施教"理念,离弃"虚壹而静"的"解蔽"之道造成中医药人才凋零与中医药濒危.重启传统哲学思维教育,才能培养出真正的中医药人才.
本文对古代文人如高濂、苏轼、陆游、白居易等在其诗书字画及个人修养等方面的养生思想和练功导引法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在承担《江苏省中医药古籍与方志的文献整理》项目过程中,研究人员参考、摘录、查阅了大量的历代地方志、年鉴,对江苏省的中医药发展有了一个粗浅的认识,本文从时代、地域、医药特点以及医学名人、名家流派等角度,做一个阐述,以表达对全省在中医药发展中作出贡献的历代先贤的崇敬和纪念.
借助小学期平台,开设《中医的海派特色形成及其历史环境》人文社会实践课是让学生用历史学、文献学、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去深入探寻近代中医名家的成才之路,也是锻炼提高人文社会实践能力和素质的难得机会.
中医医家与病家与其说是职业上的医患关系,倒不如说是基于生活世界的伦理共生关系.相比于西医的技术化倾向使医患关系日益物化,中医天然蕴含的人文性更有助于构建医患和谐.“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这不仅适用于中国医学学术临床和技术层面上的发展,也适用于医学人文精神层面上的继承和弘扬。冀望中医“大医精诚”理念成为我国医学界共同的精神营养,为构建和谐医患作出贡献。在当前医学从生物
地理环境对中医文化的影响深远.不同的地理环境,影响着人体体质、疾病类型、治病方法、道地药材、民族医药以及医学流派的不同,对医者的医学理论和学术思想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医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