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斑块内出血及相关近期卒中事件的血清生物标志物研究

来源 :中国卒中学会第三届学术年会暨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2017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SHAOKUN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拟采用高分辨率磁共振观察颈动脉硬化斑块病理特征,并收集外周血血清。探索颈动脉硬化斑块病理改变及相关近期卒中事件的血清生物学标志物。
其他文献
目的:由于线粒体疾病的遗传和临床异质性,难以依靠单一检查来确诊,容易被误诊、漏诊,延误治疗。本研究拟通过联合应用Morava 评分系统和Yatsuga 诊断标准,实现MELAS 的早期确诊。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 年3 月至2017年2 月就诊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56 例疑诊线粒体脑肌病患者,归纳分析其临床特点,用Morava 评分系统进行评分,将评分在2 分及以上的患者用Yatsu
研究目的:探讨溶栓前已予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行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的安全性,以指导临床工作.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79 例脑梗死患者,符合发病4.5 小时内的急性脑梗死,给予rtPA 静脉溶栓治疗,治疗后24 小时行头颅影像学评价梗塞周围渗血及颅内血肿发生情况,并随访90 天后日常生活能力(MRs评分),应用spss 统计软件19.0,计数资料应用卡方检验,计量
目的:利用超声造影增强(CEUS)技术监测大脑中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阿托伐他汀治疗前后血流速度的变化。方法:选取2012 年至2015 年通过头CTA和/或MRA 等影像学检查,明确为大脑中动脉中、重度狭窄引起的脑梗死患者23 例,治疗前均未服用他汀类药物。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d 口服后于基线、治疗后一年通过超声造影增强技术,观察大脑中动脉狭窄血流速度的变化。
目的:观察丁苯酞胶囊治疗复发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 年01 月~2016 年08 月我院收治的复发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6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4 例,对照组给予控制血管危险因素、扩容及改善脑供血、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软胶囊2 粒,每日三次口服治疗,连续治疗14 天,出院后均给予长期口服阿司匹林、他汀治疗,控制危险因
目的:观察丁苯酞(NBP)软胶囊联合尼莫地平治疗轻度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aMCI)的临床观察。方法:首次发病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95例,均为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4 年6 月至2016 年6 月连续的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2 例,对照组43 例,均予以标准化治疗,对照组在标准化治疗基础上加用尼莫地平片,治疗组在标准化治疗基础上联合尼莫地平片与丁苯酞胶囊。
目的:运用CT 脑灌注成像技术来评估人尿激肽原酶(human urine kininogenase,HUK)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收集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Acuteanterior circulation cerebral infarction)80 例,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被试者分为HUK 治疗组和对照组(未用HUK 治疗),分别于发病第1 天、治疗后第14 天采
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VertebrobasilarDolichoectasia, VBD)是指椎基底动脉血管异常延长、扩张、迂曲或成角改变的血管畸形,较为罕见,目前仍处于探索和研究阶段。由于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其致死及致残率较高,且起病隐匿,易造成漏诊、误诊。
54岁男性患者MR显示,T2序列脑桥未见明显异常,脑桥背盖部DWI点状高信号和对应的ADC低信号。60岁女性患者MR显示,T2序列脑桥未见明显异常,脑桥背盖部DWI点状高信号和对应的ADC低信号.83岁女性患者的MR显示,T2序列显示脑桥多发缺血灶,DWI显示脑桥背盖部点状高信号。
患者女,51岁,主因"视物模糊、重影5天"于2017年3月17日入院,患者5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视物模糊、重影,伴恶心、呕吐,非喷射性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双眼干涩感,右眼发胀,无明显眼痛,无发热、头痛、头晕,无意识不清,无肢体活动障碍,眼科查眼底示:视乳头水肿,门诊以"颅内压增高"收入院.患者自发病以来,神志清,精神一般,饮食差,睡眠可,大小便正常,体重近1月较前下降4kg.颅脑SWI显示:上矢
脑梗死的不同病因所致的大血管闭塞速度不同,可影响软脑膜侧支代偿.本研究拟以大血管闭塞的脑梗死患者的软脑膜侧支代偿情况,作为鉴别不同脑梗死病因的有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