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心理学名著丛编》出版规划及现代意义

来源 :中国心理学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gjuanq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科学心理学开始于新文化运动,随着第一批学习心理学的留学生回国后从事心理学的职业化活动,中国才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学家,才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心理学。在民国期间,中国的留学生主要是到日本和殴美等国学习心理学,他们跟随当时国外第二代心理学家如铁钦纳、坎特、亨特、梅耶尔、卡尔等人学习,并有机会与国外第三代心理学家如托尔曼等人一起研究并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我国第一代心理学家的研究水平和国外第三代心理学家的研究水平是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的,他们取得了极高的学术成就,为我国心理学赢得了世界性荣誉。我们今天重新温习他们的研究成果,可以提高中国心理学工作者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我国学术史研究大都存在“远亲近疏”现象。就我国的心理学史研究来说,对中国古代心理学史和外国心理学史研究较多,而对中国近现代心理学史研究较少。中国近现代心理学史研究一直相对粗略,连心理学专业人士对我国第一代心理学家的生平和成就的了解都是一鳞半爪,知之甚少。
其他文献
由于暴力犯罪其巨大的人身危险性和社会危害性,以及该类罪犯群体在押人数的不断增长,如何改造暴力犯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都较为的研究课题。本研究从监狱工作实践出发,以“风险-需求-反应”(RNR)原则为指导,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从暴力行为的动机角度对暴力犯进行分类,明确矫正需求,开发设计矫正项目,实践探索暴力犯分类改造。本研究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对暴力犯进行风险评估。综合国内外暴力犯风险评估工具,建立暴
采用 “反基准比率效应”范式,考察了群体印象形成与个体印象形成这两种认知加工过程中,基准比率对于印象形成过程及其结果的影响。被试分别为39 名19~25 岁大学生(男生17 名,女生22 名,均为右利手;实验1)以及46 名19~25 岁大学生(男生21 名,女生25 名,均为右利手;实验2)。结果 发现:无论是群体印象形成还是个体印象形成,在学习阶段,知觉者都能准确认知各类事件间的关系,但会优先
人们在识别面孔时,一个普遍的现象是对本族面孔的识别绩效比对他族面孔的识别绩效高.这可能与面孔的特征和人们的观察模式有关.Hills 等人研究发现,高加索面孔的诊断特征与高加索被试观察面孔的偏好注视点都是眼睛,而非洲面孔的诊断特征与非洲被试观察面孔的偏好注视点都是鼻子,且仅仅是改变第一注视点的位置就改变了他们之间种族效应(Hills,2013).对于亚洲面孔的研究发现,眼睛是识别亚洲面孔时的重要特征
意识在认知控制中的作用一直存在争议,且无意识冲突研究中常用的启动范式被认为是反应或任务准备的冲突操作。然而,认知控制领域采用2-1 刺激-反应关系分离出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冲突,即刺激冲突和反应冲突。前人在意识水平上的研究表明,Flanker 任务中的刺激冲突的行为表现比无冲突(一致条件)差,且比反应冲突好。本研究采用字母Flanker 任务,通过掩蔽分心物形成无意识知觉,以考察无意识水平下的冲突效应
回溯性评估是指个体根据接下来呈现的线索信息,能够改变先前对目标线索的因果判断。本研究利用心理生理实验法,引入双耳分听实验技术范式,探讨回溯性评估对条件性恐惧消退返回的生理反应及其对恐惧刺激出现可能性预期值的影响。以30 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生理记录仪记录皮肤电反应。
延迟折扣指的是当个体在做多个时间维度下的选择时,奖赏的主观价值会随着得到奖赏的延迟时间的增长而逐渐下降的现象。其变化规律符合双曲函数V=A/(1+kD),其中k 为延迟折扣率,是衡量延迟折扣的指标。研究表明,时间是影响延迟折扣率的重要因素。那么一个伴随的问题在于:个体对时间的知觉是否会在不同情境下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到其在延迟折扣任务中的表现。有关个体对时间的知觉,时空隐喻的研究表明,可通过启动分别
他人注视线索会引发个体模仿性质的追随行为,表现为内隐或外显的注意转移。越来越多证据支持内隐注视追随易受社会信息的调控,体现为增强对有意义线索的追随而忽视无意义线索。但社会信息是否能调控外显注视追随还不清楚。以往的研究发现,观察他人的注视会引发镜像神经元的启动,会使眼动反应比按键反应更难抑制也更加灵敏。在注视线索的眼动范式中,先呈现干扰的注视线索,再呈现方向指示信息。
无论是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还是从具身认知的角度来考虑,研究者都在理论上假设包括道德情感在内的社会情感是在更加基本的情绪体验(比如生理厌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目前对于高级社会情感与基本体验之间的相互关系究竟怎样,特别是对于高级情绪情感究竟如何建立在基本情绪体验之上,却仍然缺乏确切的科学证据。
实验目的:羊群效应是指个体在不确定的环境下进行决策时,更倾向于跟随公众的决定而忽略个人信息的现象。根据经济学理论,羊群效应所形成的这种信息流现象(information cascade)是受到个体对事件发生的概率进行推测的影响。然而,这些理论缺乏神经学方面的证据。在本研究中,我们通过构建贝叶斯和强化学习模型模拟个体不同的概率更新策略。我们旨在回答个体观察一系列他人决定时是如何更新事件的发生概率和这
工作场所中的临近事故是指当前尚未发生任何实际伤害,但是若环境稍有变化,极可能转变为安全事故的一类风险事件。组织中存在大量的临近事故情境,但是对管理者和员工如何从发生频率高(相对于安全事故)、学习成本低廉的临近事故进行学习以改进安全绩效这一问题,目前研究缺乏足够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文献梳理发现,现有的针对临近事故学习机制的少量研究聚焦于组织及行业层面的定性分析。但是个体对临近事故情境的学习过程尚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