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感应蛋白在五龄家蚕表皮中的特异性表达及高温诱导表达分析

来源 :中国蚕学会第十二届家柞蚕遗传育种与良种繁育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than_Y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表皮作为家蚕个体防御的第一道物理屏障,在高温耐受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化学感应蛋白CSP(Chemosensory Protein,CSP)作为一类重要的化学信号感应蛋白,在免疫反应、生长发育及信号传递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高温饲养环境引起家蚕体内的一系列包括激素水平、离子浓度及分子应激等在内的生理生化反应,也可能引起BmCSPs在不同家蚕组织中的表达的变化。
其他文献
家蚕(Bombyx mori)不仅是鳞翅目的模式昆虫,也是影响着有数千万农民和丝绸工业生产者的产业化生产的昆虫(Goldsmith et al.,2005).农林害虫近70%属鳞翅目,鳞翅目昆虫生物钟的授时信号输入和输出环路中的核心成员,在蛋白质分子进化和分子相互作用网络等方面与哺乳类具有较大的差异(Kadener et al.,2007; Hirota and Fukada,2004),也与研究
异烟肼(Isoniazid,INH)是治疗结核病的首选药物,然而长期和大量服用INH 的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肝损伤.肼类物质易和机体内的醛或酮生成具有>C=N-NH2 结构的化合物的腙类化合物,导致异烟肼诱导组织损伤的机制至今都不清楚.有学者根据家蚕脂肪体与哺乳动物肝脏的代谢功能相似性,开展了4-甲基伞形花内酯、酒精等药物对家蚕的毒理研究(Hamamoto et al.,2009; Sekimiz
研究家蚕对高温胁迫的基因差异表达对于阐明家蚕对高温胁迫的应急反应机制及其抗高温机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本研究从家蚕高温数字基因表达谱(DGE)文库中筛选得到一个差异显著的Tag,Blast 比对其在SilkDB 上对应的预测基因为BGIBMGA005823-TA,定位在5 号染色体,与小热激蛋白家族的同源性最高,命名为BmHsp27.4.
家蚕5 龄期丝腺细胞大量合成分泌丝胶和丝素蛋白,经由前部丝腺进一步形成茧丝。本文对常温缫丝品系(N43)和普通品系(Z18)两种家蚕中部丝腺的分析,发现两种品系中部丝腺中蛋白酶和蛋白酶抑制剂的转录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Bmserpin2 在Z18 品系中表达量显著性高于N43,体外实验证明Bmserpin2 可以显著抑制蛋白酶活性,推测一些消化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差异导致了N43 品系可以常温缫丝
高温环境对昆虫的生长发育有着重要影响,通过构建桑蚕雌雄常温和高温脂肪体的4个DGE 文库,研究了桑蚕雌雄高温环境下的基因表达差异。发现高温环境能够引起家蚕脂肪体基因的显著变化,分别有633 个、738 个基因上调、下调;经过高温处理能够诱导雄蚕更多基因的特异表达。
基于家蚕杂种一代及其原种的差异基因SAGE 文库,筛选出在雌、雄F1 代中超亲表达的差异表达基因:家蚕丝氨酸蛋白酶前体基因(Serine protease precursor,Spp,SilkDB:BGIBMGA014427);同家蚕后部丝腺发育的主效调控基因之一的BmRas1 基因(Bombyx mori ras-like protein 1,BmRas1,GeneID:112983397)进行
不同家蚕品种对人工饲料的摄食性存在很大差异,为探讨这种摄食性差异的分子调控机制,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方法,研究了家蚕不同摄食性品种(品系)幼虫在正常条件下和经饥饿、食物刺激及忌避物刺激处理后头部的环磷酸鸟苷依赖性蛋白激酶1 基因(pkg1)表达特征。
杂种优势是所有育种者关注的问题,但杂种优势形成的机制还不清楚。子一代F1 的全部遗传物质都来自两个亲本,理论上是没有新基因产生,因此杂种优势的形成可能是由基因表达或修饰上的差异引起。家蚕是鳞翅目代表性昆虫,既是生物学研究的模式动物,也是重要的经济动物。
用人工饲料养蚕是蚕业史上的一项革命性的技术进步,是我国蚕业现代化研究的重要内容,而人工饲料适应性蚕品种的选育和食性遗传研究滞后.以山东农业大学蚕学系选育的对人工饲料摄食性不同的家蚕品种、品系为材料,分别组配成P1、P2、F1、F2 及BF1 10 个世代,以其收蚁36 h 疏毛率为摄食性指标,应用数量遗传学分析软件QGAstation2.0 进行摄食性遗传模式研究.
对发现于湘晖原蚕中的体壁突变蚕予以继代,并与芙蓉杂交的F1 代和F2 代经饲养调查显示:体壁突变蚕后代体壁突变体分离并不复杂,纯种及其与芙蓉杂交的F1 代和F2 代均出现正常素斑白蚕和体壁为黄褐色的突变蚕,其体壁突变蚕的出现率分别为74.91%、49.56%和76.32%;突变个体的体壁厚,大眠入眠脱皮均变得缓慢,但蚕期生命率仍然较高;突变个体化蛹脱皮困难,化蛹的蜕皮形状大、颜色深,且质量是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