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儒家文化自觉精神--以先秦儒家为对象的分析

来源 :儒家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山东大学,清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ibao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儒家文化自觉精神,是指儒家知识分子进行文化反省,文化创造和文化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精神.这一精神的主体呈现便是文化使命的历史担当精神,文化承传和文化损益精神,兼知兼行的文化实践精神,它们构成了儒家文化乃至整个中国文化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儒家的文化自觉本质上是一种主体自觉,即文化主体对"道"的自觉,但是,早期儒家知识分子都不同程度地肯定"天命",屈从"天命",这是对主体自主性的否定,儒家文化自觉精神也呈现出自相矛盾的二重性质.
其他文献
儒学是依据"六经"而发明其旨趣的学问,儒家是专门从事这样的学问的学者群体.作为儒学研究者与儒家则是同一文化系统中两个不同时代的学者群体,其文化的同一性要求继承以"和"(和谐)为标志的儒学思维方式和以"仁"(自由)为标志的儒学价值目标,其时代差异性则要求坚持时代所赋予的主体性,为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和自由人之间的和谐而致力于建立人人平等的社会关系.
在儒家看来,作为一种政教之具的艺术,乐舞本是出于人心,是人心情感、意志和价值观念的符号性外化.同时作为人的文明创造物,乐舞可以再次在社会中塑造人.乐舞的制作应该由圣人、先王等政治领袖来承担;乐舞与政治事务相通,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来表征政治事务;乐舞不仅意味艺术美的欣赏,更主要的是在生活中承担实施道德教化、推行王道和判断政治得失的政治功能.由此可见,儒家乐舞的目的是在艺术生活中渗透政治目的,用政教来
现代社会遭遇道德实践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行为背后的人心秩序出了问题.先秦儒家的礼乐精神可以为现代社会人心秩序的养成提供良好的行动之洞见.儒家把人理解为是一种追求将自然生命与文化生命圆融无碍的德性生命存在,能够在整体上涵容和实现这一生命精神的是礼乐精神.礼乐精神的主要作用在于建立生命的秩序,其中,乐的作用在于建立一种自然的内在心灵秩序,礼的作用在于建立一种伦理的外在行为规范.先秦儒家通过礼乐政治的方
30年来,经济改革,人民生活提高,国家综合实力长足进步,社会的开放度与自由度有相当提升。在这样的背景下,伴随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关系到中国整体的“软实力”,关系到中国能否真地富强起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现在,如何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就必须扎根中华历史文化土城,以儒家经典为基本资源,传承汲取传统价值的精华,通过对儒经的新连释,赋予新内涵,
南怀谨先生正是以他本人深厚的修证功底来理解“仁”的道境。除了他在书中的“以经注经”、“经史合参”等方法之外,笔者认为上述“辨正”合理性的根据,更重要的在于他的体悟比证方法。读《论语》需要配合人生的阅历、历史的经验去体会,透过语义,找到思想、道理的真谛。否则,根据字面意思曲解真实内义,就会造成“依文解义,三世佛冤”,陷入“文字障”中。而且,孔门学问也的确有其内在的心性修养境界。只有以圣解圣,推己于人
张祥龙先生《家与孝——从中西间视野看》一书刚出版就引起广泛关注.这本书带着家与孝的问题视野,与古希腊哲学、当代西方哲学、基督教、人类学、西方流行的魔幻小说、同性婚姻、乱伦禁忌以及现实社会中的养老与亲子教育等问题进行了一场超越时空又画龙点睛式的对话。这些对话涉及不同的主题,但它又不是一本泛泛的论文集,因为里面从头到尾贯穿着的是张祥龙先生本人对儒家孝道思想的深切体贴。换个角度也可以说,这是儒家的孝道思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思想教育和社会孕育相互促进的过程,是一个内化与外化相辅相成的过程,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形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人们的社会生活之中。儒学有一套比较系统的道德教化方式,成功地将义理系统承载的核心价值观与礼仪系统承载的道德规范由理论转化为实践。如果说传统文化所特有的义理系统和礼仪规范使其核心价值“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可能
对于老子的思想,可谓是真人难觅、真经难得、真义难求.如果老子自著今本《老子》的说法成立的话,他绝不可能反对儒家的仁义思想,因为那个时候儒家学派还在形成,仁义连举不见于《论语》,首现于郭店《五行》和《老子》丙组,这表明《老子》书有被改动的可能.郭店简抄写时期的儒家学派已然成为显学,而墨家也在兴盛期,学派争论使得《老子》书开始反对仁义,到庄子后学编成《庄子》的时候,《老子》书就开始正式针对于儒家反对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公义不止是具有公平、正义的意涵更主要的是"天下为公"的国家大义、历史大义和文化大义,是儒家向往的"大同"世界的伦理法则.义者,路也,宜也.在"大同"世界中,人们以义为路,各行其宜,并行不悖,由己而人,公私相谐.这与自由主义的"权利本位"不同,其以"不讲权利而权利自在其中"的无对状态为希冀.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激进思潮的代表把当时社会的种种黑暗、腐败归罪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尤其是儒家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传统伦理,在梁漱溟等文化民族主义者说"不"之后,以柳诒徵为代表的"学衡派"更是反戈一击,揭露了今人的罪恶让古人埋单的无能心态,这主要体现在柳诒徵《论中国近世之病源》一文中,为今天理解孔子及其思想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