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真实性道德冲突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新模式建构与推广实施研究

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ouser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坚实的理论研冗为依托,设计并实施了基于学生真实性道德冲突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的新模式,这对于全面改善我国道德教育中的说教传统和虚假情景模拟,切实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提高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综合性和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佰和实践意义。
其他文献
居住在偏远地区的老人,特别是原住民老人属于多重不利的一群。造成此多重的不力的最主要原因是社会结构性因素,是因为制度的不公平性将原住民老人排除于其他族群所拥有的经济机会、医疗资源和社会福利服务之外,使得其无法具有和其他人同样的发展机会,此即是社会排除。近年来更有学者将时间的元素加入此多重不利的考虑,提出由于原住民之前所享有的教育资源较差,使得其无法拥有和其他族群同样的竞争性。许多原住民学生国中中辍学
延边地区的许多家长出国务工,客观上使留守儿童在心理、学业、课余生活以及民族文化传承等方面出现了值得注意的不良问题。而根据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式理论,许多问题追溯到根源,都是由内部各因素所造成的,而本文旨在结合其理论,从自然环境、空间位置、民族传统等各方面综合分析父母出国务工的成因,并进一步提出对策,以为留守儿童创造更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运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研究了傣族、哈尼族、汉族、布朗族和拉祜族共322名初中生的族际友谊质量。研究结果表明:在肯定价值、亲密袒露与交流和总的族际友谊质量上,傣族的得分显著低于哈尼族、汉族和布朗族;女生在亲密袒露与交流维度上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初二在陪伴与娱乐维度上得分高于初一和初三,初三在冲突与背叛维度上得分显著低于初一和初二。
学校规模布局调整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背景下,合理的办学规模事关每个人能否平等的享有教育资源,平等的享有受教育权利,平等的接受同样的教育以及高质量、高效益的教育。自2005年以来,在全国、西部部分省份(如:西藏、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城市初中和小学的在校生人数逐年增加;农村初中和小学的在校生人数逐年减少。全国2010年城市、县镇和农村初中和小学大班额
通过对建国以来不同时期教育公平和教育本质内涵的回顾与反思,发现在社会发展不同阶段教育公平凸显的问题也不同,我国的教育改革发展中经历了教育公平与效率、公平与机会、公平与质量、公平与差异互为主要矛盾的四个阶段,而且在发展过程中,不同程度的遮蔽了对教育本质的追求。同时,教育公平与教育本质实现的水平与社会发展水平紧密相关,最后本文尝试提出教育公平的概念模型体系。
教育学话语是教育学学科的身份标示,是教育学置身于学科丛林的立身要义。教育学话语的自我规训能力是提升教育学学科自主性的题中之义,是教育学发展必须直面的挑战,同时也是教育学实现僭越式发展的重要契机。与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相比,教育学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其青葱的学科史积淀尚未形成教育学自身的话语体系,教育学话语亟待通过自身的规范来建构完整的话语系统,为教育学学科的发展赢得专属的学术“场域”。本文通过反观
本研究以三所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的免费师范生和两所省市师范院校的一般师范生为研究对象,首先考察免费师范生和一般师范生是否拥有相同的教师职业认同感结构,再比较两类师范生群体的职业认同水平,分析其特点,旨在为教师职业教育及其政策制定提供实证依据。结果发现:(1)免费师范生和一般师范生群体均存在职业认同的职业效能、职业价值、职业意愿与期望、职业意志四因子结构,拥有一致的职业认同感结构;(2)免费师范生的职
对“特岗教师”日常消费实践的研究不仅有助了解“特岗教师”群体的生存境遇,更能揭示隐藏在日常消费实践背后的真实意义。研究发现,“特岗教师”在实现城乡教育均衡中起着重要作用;两位“特岗教师”因为消费实践而导致的生存境遇却呈现不同的结果,小华变得越来越焦虑与孤独并失去很多发展机会,小杨成为了学校发展的领袖。从教育公平的角度来看“特岗教师”个体的日常消费实践,这没有阻碍“特岗教师”获取发展机会,因为两位“
会议
本文旨在厘清霸凌的定义与本质,并从现象学和诠释学的观点,深入掌握校园霸凌现象之所以产生的可能缘由及其对个人发展和社会文化的意义,协助教育工作者更清楚意识到校园霸凌事件隐含的教育公平性本质,并唤醒教育工作者及社会大众对于校园内教育公平性r暗角J之警惕,更能因为对霸凌事件有足够的意识与敏感度,而能对霸凌事件及时、妥适处理,进而能防微杜渐。总括言之,本文既对霸凌事件进行现象诠释学的分析,期能从微观却又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