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Cr15轴承钢等温转变组织和性能

来源 :第十一次全国热处理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est1988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用SEM,XRD和EBSD等分析检测设备研究了860℃+30min奥氏体化后GCr15轴承钢在250℃等温转变的微观组织及其力学性能,并通过单个奥氏体内BCC相的{100}极图确定母相(FCC)和新相(BCC)的取向关系(OR).结果表明,GCr15轴承钢在250℃等温转变过程中,BCC与FCC的取向关系更接近于N-W关系,实际极点分布在N-W位向关系的理论极点周围.单个奥氏体晶粒内存在12种BCC变体.随等温转变时间的延长,贝氏体含量逐渐增加,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含量逐渐减少,从而伴随着硬度的降低,冲击韧性的提高;同时,BCC相的平均有效晶粒尺寸逐渐增大,而该晶粒内的细小片状碳化物发生球化和粗化现象.250℃等温转变30min后获得的46vol%贝氏体和44vol%马氏体复合显微组织具有较优的硬度和韧性综合性能.
其他文献
为了提高钛合金的摩擦学性能,采用激光熔覆技术在Ti6Al4V合金表面制备了γ-NiCrAlTi/TiC与γ-NiCrAlTi/TiC/CaF2复合涂层.采用XRD、SEM/EDS分析了涂层的物相和显微组织,测试了不同温度下(室温、300℃、600℃)复合涂层的摩擦学性能.结果表明:激光熔覆复合涂层与基体呈冶金结合,γ-NiCrAlTi/TiC/CaF2复合涂层主要由"原位"生成的小块状、针状TiC
会议
表面微织构技术能够显著提升摩擦副润滑减摩特性,然而由于缺少织构形貌完善的表征体系和快速检测方法,该技术仍未形成设计、制造至检验各工艺环节的完整回路,极大限制了该技术的产业化应用。针对发动机缸孔,提出基于分区域表征思想的表面表征体系,量化织构表面关键特征,构建意义明确的表征参数。针对微凹腔阵列的织构表面,提出基于形貌间协同作用的表面织构检测新方法:通过对织构表面二维轮廓曲线的识别、分解和拟合,实现微
本文以含0.012Ti大型石油储罐用钢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对大线能量焊接石油储罐用钢回火工艺研究,分析了不同冷却速度对石油储罐用钢显微组织和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冷却条件下,室温下得到的组织比较复杂,包含了多边形铁素体PF、珠光体P、退化珠光体PD、魏氏铁素体WF、块状铁素体BF、针状铁素体AF,粒状贝氏体GB、板条贝氏体LB、马氏体M及残余奥氏体等,相应的随着冷速的提高,硬度值明显增大.
通过工厂生产和模拟镀锌工序热历程制备了高强度冷轧热镀锌双相钢,并利用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观察了双相钢组织及其微观结构,探讨了不同退火温度对600MPa级低Si热镀锌双相钢力学性能和组织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试制的冷轧双相钢具有高的强度和良好的延伸率,符合欧标EN 10346中对600MPa级别热镀锌双相钢力学性能的要求.退火温度在800℃时抗拉强度达到658MPa,延伸率22
本文对800MPa水电用钢进行了模拟焊后热处理,研究了模拟焊后热处理工艺对试验钢的组织和性能的影响,以指导实际生产.研究结果表明,试验钢经模拟焊后热处理后,组织以贝氏体为主,但较之于回火态,粒状贝氏体等平衡态组织增多;在模拟焊后热处理过程中,回火过程中析出的析出物未发生明显长大,且有部分较细小的析出物均匀、弥散地在基体上析出.经模拟焊后热处理后,钢板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均有所下降,其中,屈服强度下降
酸体系中采用双氧水低温氧化法,结合后续热处理,在钛金属表面制备TiO2纳米线薄膜.利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和拉曼光谱对TiO2纳米线薄膜的表面形貌及相结构进行表征,并通过降解有机染料罗丹明B的方式对所制备的薄膜进行光催化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钛金属片在含盐酸和三聚氰胺的双氧水溶液中于80℃低温反应3~12h即可在表面形成均匀的纳米线薄膜;反应24h后薄膜形貌开始向纳米花转变,进一步延
在相同热压工艺下采用箔-纤维-箔法制备了SiC/C//Ti-43Al-9VSiC和SiC/C/Mo/Ti-43Al-9V两种复合材料,并对其在800-900℃下进行了不同时间的真空热暴露处理,用以评价C/Mo双涂层作为连续SiC纤维增强γ-TiAl基复合材料界面改性涂层时的效果.结果表明,Mo涂层始终保持优良的界面热稳定性,不参与界面反应,也不扩散溶入基体.C/Mo双涂层和C单涂层时的界面反应产物
由高温合金R-26的组织及特征可以看出,高温合金R-26的机械性能与显微组织主要取决于其化学组成和组织结构,然而当合金成分一定时,影响高温合金组织的就只有其成形方式与热处理,其中合金组织对热处理制度非常的敏感,因此热处理对高温合金性能有重要的影响.本文主要运用箱式电阻炉、室温拉伸机、高温持久实验机以及电子显微镜等设备来探讨中间热处理温度与时间以及时效处理温度与时间对高温合金R-26机械性能以及显微
通过对0.22C-2.0Mn-1.8Si钢进行完全淬火后逆转变+淬火-配分(ART+Q&P)复合工艺热处理,得到含亚温铁素体、贝氏体/马氏体和均匀分布的残余奥氏体构成的多相组织,利用SEM和XRD等对其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实验钢的多相组织中残余奥氏体主要由以下两个过程产生:(1)逆转变过程中逆转变奥氏体组织富集Mn、C元素,(2)淬火-配分过程中碳自马氏体配分至残留奥氏体时二次富C,使其稳定化.经
高强度低合金钢在900℃固溶处理0.5h,水淬至室温,然后在500℃等温时效,用原子探针层析技术(APT)分析富Cu相的成分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时效时间的延长,富Cu相的尺寸不断增加,数量逐渐减少,形态由球型向椭球型转变.纳米尺寸的富Cu相中,含有大量的Fe和一定量的Ni和Mn,成分波动较大.随着富Cu相不断长大,Cu含量逐渐升高,Fe含量不断降低,Ni和Mn含量趋于稳定.Ni和Mn倾向在富Cu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