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肝纤维化病理过程中的Smads锚着蛋白表达的变化特点

来源 :第五届全国肝脏病临床暨中华肝脏病杂志成立十周年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song1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肝纤维化病理过程中肝脏Smads锚着蛋白(SARA)的表达变化特点及其与肝纤维化的关系.方法:10μg二甲基亚硝胺(DMN)每kg大鼠体重腹腔注射(1次/d,每周连续3d,共4周)复制大鼠肝纤维化模型.模型大鼠分别设染毒后1、3d、1、2、3、4周末,与染毒停止后1周(第5周)、2周(第6周)、4周(第8周)共9个时间观察组.每组5~8只,另设正常大鼠10只.天狼猩红染色观察肝组织胶原沉积,盐酸水解法测定肝组织羟脯氨酸(Hyp)含量,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肝组织SARA蛋白表达,Western印迹法分析肝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SARA蛋白的表达,并进行以上指标的相关性分析.结果随DMN染毒持续,模型大鼠肝脏胶原增生与沉积增加,4周末时达到高峰,可见宽大纤维间隔与假小叶;而后随染毒停止,肝脏胶原沉积与纤维间隔有所减轻.免疫组化染色发现,SARA主要表达于正常与纤维化肝脏得肝窦周围间质细胞,随肝纤维化发展SARA阳性染色细胞数量减少;随染毒停止与肝纤维化恢复,SARA渐恢复至正常组水平.Western印迹发现,随肝纤维化形成,模型大鼠肝组织TGFβ1、a-SMA蛋白表达逐渐增加,而SARA蛋白表达逐渐减少;而肝纤维化恢复过程中,SARA渐恢复接近正常水平,TGFβ1与a-SMA蛋白表达有所下降.在肝纤维化形成与恢复过程中,SARA蛋白与Hyp含量、TGFβ1与a-SMA表达均呈明显负相关.结论:SARA蛋白主要表达于肝脏间质细胞;随大鼠肝纤维化发展,SARA表达减少;SARA蛋白与肝纤维化形成呈负相关关系.
其他文献
在冻干和低温保存中,玻璃化转变温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目前,在测量溶液的部分玻璃化转变温度时,随着溶液温度的降低,溶液中的水分开始结晶,溶液的浓度越来越大,黏度越来越大,特别是对于含糖类物质比较多的溶液,黏度变化增加更加剧烈,导致溶液中水分结晶严重受阻.所以往往无法直接测得溶液在最大冻结浓缩状态下的部分玻璃化转变温度(Tg),而是测得部分结晶玻璃化转变温度(Tgf).本文提出Tgf的概念,用差示
海藻糖作为一种较好的生物材料冻干保护剂被广泛应用,由于它对细胞的非渗透性,其载入方法的研究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和难点.同时,利用超声波将大分子物质渗入细胞的研究进展迅速,该方法具有非化学性、非滤过性病毒、非侵入性、非扩散性等特点,更适用于药物和细胞.该文提出利用超声波将海藻糖载入血小板的方法,在Wolkers等人通过液相内吞作用在37℃将海藻糖成功载入血小板的实验基础上,进行超声波法对海藻糖载入血小
本文在脐带血全血的冻干保存中采用了不同的保护剂浓度,不同的保护剂组份及不同的顸冻速率,对有核细胞保存的效果进行了对比实验研究.实验中以聚乙烯吡咯烷酮(PVP)、海藻糖、蔗糖等作为冻干保护剂,主要比较了不同浓度海藻糖的保护效果,海藻糖与蔗糖在脐带血冻干保存效果比较及改变预冻速率对细胞恢复率的影响.结果 表明在相同的预冻速率下,保护剂浓度的不同对冻干效果影响较大,海藻糖的保护效果要好于蔗糖;快的预冻速
失血和失血性休克是战伤和创伤死亡的主要原因,及时输血输液是挽救伤病员生命最有效的救治措施.战伤救治时对血浆的需求量很大,而新鲜冰冻血浆在储存和运输等方面都难以满足战时需要.因此,有必要研制一种安全有效并适用于战伤救治的冻干血浆,以满足战时的需求.输血(全血和各种血液成分)具有传播病毒性疾病的风险,虽然临床对献血者和所献血液进行筛查,但目前的筛查技术仍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感染早期,病毒血清标志物出现之
本研究使用基于动态力学分析仪(DMA-2980,TA Instruments,New Castle,Delaware,USA)的蠕变行为来评估低温保存动脉的粘弹性优劣,试图从粘弹性力学角度为动脉的临床应用提供新的评估标准.与新鲜动脉比较而言,经低温保存的动脉,其粘弹性均有损失;随降温速率从1.5,5至10℃/min,低温保存动脉的粘弹性损失趋于增加.结果 表明,1.5℃/min为本研究中最佳降温速
利用自行设计的细胞渗透性实验台,实时观察了黏附成骨细胞在高浓度玻璃化保护液中的形态变化.经过七步添加和七步去除95%的VEG玻璃化保护液后,黏附的成骨细胞的形态由细长的纺锤形变为粗短的圆柱形,说明黏附细胞的两端及边缘的黏附点已脱落,但经过3-4小时的培养后,黏附细胞逐渐恢复了原来的形态,表明玻璃化保护液的处理只是改变了细胞的形态,没有造成黏附细胞的脱落和严重损伤.
对ICR小鼠骨髓有核细胞进行玻璃化深低温保存,在冻存1、5、10、20、30d后,骨髓有核细胞样品分别采用常规的38℃水浴复温和微波复温即在300mL 10℃水中,控制微波功率为800W,频率2450MHz,复温时间80s.检测骨髓有核细胞的功能变化,比较两种复温方法对细胞活性的影响.结果 表明:骨髓有核细胞玻璃化冻存1~20d,其存活率、细胞内琥珀酸脱氢酶(SD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
目的:观察改良法深低温保存的同种带瓣主动脉临床使用的长期效果并对该保存方法进行评价.方法:30名法洛四联症病人分成两个组,A组病人肺动脉功能发育良好,B组病人肺动脉发育不良.使用的同种活性带瓣主动脉标本为1989~1997年采用改良两步法深低温保存标本,平均保存时间为289d.以上标本均用于重建右室流出道.临床使用6~12年后采用心脏超声观察其反流、狭窄和钙化的情况.结果:A组15例病人中肺动脉反
目的:观察体积分数0.02二甲亚砜(DMSO)联合第二信使效应剂(ThromboSol)对深低温保存浓缩血小板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 分别应用3种不同的方法(体积分数0.02DMSO、体积分数0.06DMSO、体积分数0.02DMSO+ThromboSo1)在-196℃冷冻保存浓缩血小板,并在冻存后1、6个月时分别取出复温,采用扫描和透射电镜观察血小板超微结构变化.结果 体积分数0.02DMSO+T
目的 研究冻存过程对脐血造血细胞免疫表型和细胞因子分泌量的影响,为脐血临床移植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18例脐血标本分离液分出单个核细胞(MNC)后,分成三组,即新鲜标本对照组、DMSO对照组及低温冻存组.低温冻存组加二甲亚砜(终浓度为10%),经程控降温后放-196℃液氮保存,冻存30天后在40℃的水浴中快速复苏.复苏后和其它两组一样进行细胞计数、台盼蓝拒染率检测以及流式细胞仪单克隆抗体检测单个核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