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空间论

来源 :《人文与科技》第十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ninfo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运动作为近现代社会的重要文化事件之一,对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其对文化空间的概念界定却一直处于含糊不清的状态。文章试图从文化属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出发,论证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空间观念是以文化的空间性质为主要研究和表述对象的新兴概念,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时间性与空间性的认识,不仅有助于深化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和理解,推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也能为相关的学术研究提供价值参考。
其他文献
在新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结合愈发紧密,信息化教学模式为提升课程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力支持。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应不断探索高效的课程教学方法,同时将信息技术深度融入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以激发初中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热情。在此基础上,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以生动形象的方式为学生带来独特的情感体验,从而全面提高初中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拓展学生的语文思维,全面推进课程改革,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建设奠定
期刊
为了适应各自应用环境与性能要求,各种导弹越来越向着功能多样化、结构复杂化、模块集成化的方向发展,使导弹物理样机的各种研制成本大大增加;由于目前国际局势复杂且不稳定,对导弹的产品设计、生产与维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通过数字样机取代物理样机是适应未来发展的方向;首先,对数字样机的概念进行了论述,总结了数字样机特点及其分类;随后,介绍了国内外导弹设计生产过程中对数字样机应用的发展现状;针对各种
期刊
<正>一群红马甲,一抹红袖章,一个定时分类点,一个误时投放点,在城市的拐角里,活跃着一道别样的“风景线”:垃圾分类箱是他们最熟悉的工作伙伴,从炎炎夏日到凛凛寒冬,不论晨曦微露还是万家灯火,他们始终坚守如一,奔忙于楼宇之间。他们都怀揣着一个共同的愿望——让城区垃圾分类减量,让居民生活环境更整洁有序。他们有一个响亮的名字:生活垃圾分类专管员。
期刊
报纸
喀尔喀蒙古乌里雅苏台将军辖区是清代满蒙高官管理的政治和军事区域,在满蒙汉军民杂处的乌里雅苏台城散落着众多的官私祠庙。这些祠庙一方面受到乌城官方制度的制约,另一方面也受到乌里雅苏台驻防城和买卖城分立的城市结构的影响,形成了与台站间浓厚的藏传佛教氛围有别的边城信仰形态。本文从信仰空间的角度出发,利用方志、游记、日记等材料,重构了清代乌里雅苏台的宗教礼仪生活。乌里雅苏台的个案展现了清代边城公、私礼仪活动
期刊
除庙宇外,地缘性、血缘性华侨华人社团以及会党组织的活动地点,也是海外华人崇拜关帝的主要场所,是观察关帝信仰在海外发展情况的另一个窗口。通过对以新马地区为主的有关组织的调查研究,可以发现由于它们的创建时间普遍比关帝庙早,加之多以“馆庙一体”、不对外开放的形式运作,故关帝在其中往往是“成员们的共同信仰和纽带”,具有“移民神”“祖宗神”“会党神”等神格形象,在维系组织运作、增进成员团结、改善成员生存环境
期刊
泰国有主祀关羽的庙宇至少113座,其分布特征与华人移民进程相互重合,表明泰国关帝信仰的历史传播轨迹受华人移民影响。曼谷地区有主祀关羽的庙宇至少17座,位居泰国各府之首,因此具有典型意义,其庙宇分三种组织类型,目前对关帝信仰传播起到推动性作用的主要是以关帝庙为名的各类慈善机构。客属关帝庙是曼谷诸庙中唯一一座关帝庙即会馆的神庙,其历史沿革有三个阶段,共同印证了客属关帝庙及其信仰从华人移民范围向泰国社会
期刊
关羽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英雄,关公信仰则是儒释道合流的重要体现,围绕其展开的文化、宗教实践和影响深入到汉、藏、满、蒙古等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广大区域。这一信仰在藏传佛教中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阶段性的过程,而三世章嘉呼图克图师徒则是推动这一信仰得到文本支持并被规范化的关键人物。其中,三世土观呼图克图的著作明显表现出树立传承自龙树师徒之正统的意愿,结合相关人物传记中与外道持续交锋的记载,其对关公信仰修供文本
期刊
汨罗江畔端午习俗作为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既是2006年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端午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研究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中的处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会议
<正>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传统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与此同时,中国艺术人类学应运而生,成为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工具。现旨在探讨中国艺术人类学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分析中国艺术人类学的发展历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探索一条本土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路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