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期公民意识觉醒与公民教育兴起

来源 :中国教育学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q198408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国初期,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西方教育民主思想作为救亡工具被引进中国.中国教育界不少人士开始关注公民教育和民主教育实施.实用主义哲学和民主思想的传人为公民教育的实施提供了思想载体.该时期公民教育大致上是一种"伦理—政治"过程.
其他文献
本文介绍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需要留足等待的空间和时间,需要有舒缓的节奏。大容量、高频率、快节奏、大梯度,不利于学生的有序成长和发展。本文介绍在备课、教学设计过程中应研读教材和课标,深入了解学生;慎重的处理教材;合理科学的创设问题、情景;充分预设课堂。总之,要想把课堂“慢”下来,教师就应该把劲儿使在备课上。
教育是基于信念的活动,而信念的实质内涵却要依靠教育行为面呈现,教师在教之中总是能够对自身"教的意识"的发生有着自觉、清醒的觉察,每当教师反思有所觉察,教师总能即时做出灵活、机智地反应和调节,从而使得教师之教更具有积极的创造性和生成性.这样的"教"才是实实在在的,彰显现代师道的实质内涵.
行为是权力的外化,大学作出行为要依据角色特征和法律地位.大学行使办学自主权要明确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界限,做到行为与能力相适格.同时要细化法律细则,强化大学的行为结果和侵权后的救济途径.
人生是各种追求幸福的行为集合,幸福的终极目的性决定了教育对幸福的关涉.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理性主义和功利主义使教育亦步亦趋成为它的奴仆,教育被打上急功近利、利益选择的烙印,教育尽管不是故意遗忘幸福但却往往深陷于矛盾之中.教育只有回归本真,找寻幸福旨趣,才能贴近人的发展需要,才能重新定位,成为能够实现人的价值、为人类谋幸福的成"人"之学.
赫钦斯在以人是理性动物和精神存在为哲学假设,构筑了一套完整的高等教育思想体系,其核心思想有四:一是最有用的教育是最重理论的教育;二是最有价值的教育是通才教育;三是大学应该着眼人性,而非人力;四是大学应该是灯塔,不应是镜子.这些思想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阳光德育是公开、公平、公正的道德教育.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基石,只有培养具有公平公正之心的公民才能建设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中小学是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阶段,中小学德育是培养具有公平公正之心的和谐社会公民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中小学德育工作者在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上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但是,中小学德育的实效性不强佳却是众所周知的事实.究其原因,与家庭教育缺位,学校教育错位
课程改革要达成或实现其预期的价值目标和价值理想,不仅需要具有高瞻远瞩的全球视野,而且还要有体现本国本土特色的本土化行动.课程改革的全球视野可以有效驱使有效性改革经验的共享、激发时代性课程理念的创生、促进全球性问题意识的觉醒、加快国际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课程改革的本土行动意味着需要开放性定位"本土化行动"、自主性选择全球性资源、本土化改造"新课改"理念、创造性开拓本土化路径.
就教学设计与教学论的关系而言,二者既不是低层次的重复,也不可能完全相互独立,更不可能一方完全被另一方所包含.一方面,教学设计与教学论是从两个不同的视角来对教育领域内的问题进行研究,有着不同的任务和研究领域;另一方面,教学设计与教学论在教育实践中联系密切,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教学设计离不开教学论的指导,教学论也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不断完善.
公平原则是现代公民价值的核心构成.然而,对于中国学校德育活动而言,公平原则不仅意味着德育目标和内容的更新,同时也突出了道德思维提升的重要性.本文首先分析了公平原则的内涵,进而结合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阐释公平原则在课堂教学说理中的运用.在此基础上,就道德教育方法和教师教育提出相关建议.
通过分析《教育哲学杂志》、《哲学与教育研究》、《教育哲学与理论》和《教育理论》这四份在西方教育哲学领域较有代表性的英文期刊发现,十年来西方教育哲学取得了较多的成果,在研究关键词、重要思想家、主要流派、基本领域和作者分布等方面均表现出一定的特点,并产生了一系列新颖的教育哲学观点。把握这些特点和观点,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教育哲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