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料蛋白质水平对卵形鲳鲹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来源 :第九届世界华人鱼虾营养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thayus04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体质量为518.81±15.99g的卵形鲳鲹为试验对象,探讨投喂蛋白质水平分别为38%、41%、44%的配合饲料30d对卵形鲳鲹消化道(前肠、中肠、后肠)和肝脏中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饲料蛋白质水平(38%~44%)显著影响卵形鲳鲹消化道和肝脏蛋白酶(胰蛋白酶,胃蛋白酶)活性(P<0.05),肠道蛋白酶的活性随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增加而升高,44%组卵形鲳鲹的前肠胰蛋白酶和胃蛋白酶活性均为最高,胰蛋白酶活性达9185.84 U/mg prot,胃蛋白酶活性达42.34 U/mg prot;38%组卵形鲳鲹的肝脏胰蛋白酶和胃蛋白酶活性均为最低,胰蛋白酶活性为584.90 U/mg prot,胃蛋白酶活性为4.80U/mg prot;2、饲料蛋白质水平(38%~44%)对卵形鲳鲹消化道和肝脏脂肪酶、纤维素酶和淀粉酶活性的影响不显著(P>0.05),其中41%组卵形鲳鲹的前肠脂肪酶活性最高,为312.35 U/mg prot,44%组卵形鲳鲹的肝脏脂肪酶活性最低,为37.97 U/mg prot;41%组卵形鲳鲹的前肠淀粉酶活性最高,为0.55U/mg prot,38%组卵形鲳鲹的肝脏淀粉酶活性最低,为0.155 U/mg prot;44%组卵形鲳鲹的肝脏纤维素酶活性最高,为9.13U/mg prot,44%组卵形鲳鲹的后肠纤维素酶活性最低,为0.24 U/mg prot.可见,配合饲料蛋白质水平显著卵形鲳鲹的蛋白酶活性,而对其脂肪酶、纤维素酶和淀粉酶活性的影响不显著.
其他文献
采用光镜和电镜技术,对黄颡鱼胃肠道进行组织学研究。结果表明:黄颡鱼胃膨大为囊状,肠分为前、中、后肠。胃肠道组织结构由内向外可分为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胃黏膜皱褶成簇分布,胃小凹密集,无杯状细胞,胃腺复层排列。肠道黏膜上皮由吸收细胞和杯状细胞组成。皱襞数量由前至后逐渐减少,肌层逐渐变薄,杯状细胞数目逐渐变多。电镜下胃黏膜褶上还有次级皱褶,上皮细胞胞质中细胞器丰富。由前至后皱褶的锯齿状结构逐
以初始体重7.36±0.33g的大黄鱼为研究对象,在海水浮式网箱(1.0× 1.0× 1.5m)内进行60d的实验,探讨磷脂对大黄鱼生长和脂肪转运的影响.以白鱼粉(43%)、豆粕(15%)为主要蛋白源,配出磷脂含量为1.3%、3.0%、4.8%、7.4%和9.6%的5种等氮等脂的饲料.实验期间,各网箱实验鱼(60尾/箱)每天两次(05:00和17:00)饱食投喂.结果表明:饲料中磷脂对大黄鱼的存活
试验一设两个处理组,分别为鱼粉组(FM)和植物蛋白组(PPB-100),FM组以低温干燥鱼粉(蛋白71.47%)作为唯一蛋白源,PPB-100组以混合植物蛋白(豆粕/谷朊粉为1:1.67,蛋白71.47%)完全替代FM组中的鱼粉,试验周期为3周.试验二设五个处理组,分别以PPB替代FM组0,25,50,75,100%的FM;分别命名为FM,PPB25,PPB50,PPB75和PPB100,试验周期
以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为材料,利用同源克隆技术和RACE技术从青鱼肝脏中成功扩增出中维生素D结合蛋白(vitamin D binding protein,MpVDBP).MpVDBP全长为1927bp,开放阅读框(1395 bp)编码464个氨基酸.BLAST分析结果显示MpVDBP与其他物种,如人类和斑马鱼的VDBP氨基酸序列具有高度的相似性.MpVDBP的N端含
溯河产卵的大西洋鲑,具有完整的高度不饱和脂肪酸(HUFA)合成途径.而对于降河产卵的鱼类,相关研究尚未见报道.本研究以降河洄游鱼类日本鳗鲡为对象,对其fad2去饱和酶和elovl5-1ike延长酶功能、表达特性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结果和结论:①日本鳗鲡Fad2在氨基酸序列上属于典型的FAD2去饱和酶,在系统进化树上与其他脊椎动物Fad2去饱和酶聚成一簇;Elovl5-1ike延长酶有典型的E
为研究色氨酸对凡纳滨对虾生长、5-羟色胺(5-HT)及5-羟色胺受体1(5-HT1)和γ-氨基丁酸(GABA)水平的影响,试验设计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0.12%、0.24%、0.36%、0.48%、0.60%(T0~T5)色氨酸,配制6种等氮、等能饲料.试验选用体质量为(0.63±0.01)g的凡纳滨对虾960尾,随机分为5组,每组4个重复,用上述饲料饲养60d.结果显示,色氨酸可明显提高凡纳
此本试验设计5个不同碳源物质的添加组(淀粉组、葡萄糖组、蔗糖组、甜蜜素组、复合碳源组),探讨了添加不同碳源物质所形成的生物絮团对团头鲂幼鱼生长和消化酶以及抗氧化酶的影响.每个养殖桶投放团头鲂幼鱼20尾,初始体重为(36.74±0.82)g,每个碳源添加组设置3个重复,试验期为8周.研究表明:(1)与对照组(淀粉组)相比,葡萄糖组显著提高了团头鲂幼鱼鱼体末重、增重率、特定增重率(P<0.05),显著
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LC-PUFA)对人和动物体维持正常生长发育及生理功能具有重要的作用.海水植食性鱼类黄斑蓝子鱼(Siganus canaliculatus)具有将十八碳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转化为LC-PUFA的完整酶系统,因此它是研究海水鱼类LC-PUFA合成代谢及调控机制的良好模型.肝X受体(LXRs)是一类重要的核受体家族成员,参与维持胆固醇代谢平衡,调控脂肪酸合成代谢与糖代谢.本实
在一种实用饲料的基础上,用鱼油、豆油和亚麻籽油调节饲料脂肪酸比例,配制成ω3/ω6比值为0.3、0.4、0.5和0.6的四种等能等氮试验饲料,在室内淡水循环养殖系统中,饲喂吉富罗非鱼(初均重5.32±0.03g)8周.试验结果表明:罗非鱼的特定生长率和末重随ω3/ω6比例增加而显著升高(P<0.05).而饲料系数随ω3/ω6比例增加而显著降低(P<0.05).罗非鱼全鱼干物质、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组
分别给罗非鱼(初重43g)饲喂含鱼油、豆油、亚麻籽油和猪油实验饲料8周,并于餐后3h、6h、9h、12h、15h和24h测定糖脂代谢相关指标,研究不同种类脂肪对罗非鱼生长及餐后糖脂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组末重、SGR、FI、脏体比和肝体比无显著差异(P>0.05),猪油组FCR高于其他组,而PER低于其他组.12h前鱼油组血清总胆固醇(CHO)含量高于其他油脂组,而15h后各实验组无显著差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