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用黑麦、小黑麦品种的抗旱性评价研究

来源 :中国草学会饲料生产委员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melwin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供试的9个饲用黑麦、小黑麦品种利用干旱棚田间全生育期模拟干旱法,通过水、旱两处理,从生长发育特性、产量、品质性状、光合、生理指标进行了抗旱性分析,采用抗旱指数进行抗旱性评价,结果表明:各指标的抗旱系数反映出干旱胁迫显著降低了品种的产草量、株高、茎数、茎叶比和粗蛋白含量,成穗率和鲜干比略有增加,光合指标降低.利用抗旱指数评价得出,冬牧70>冀饲2号>冀饲1号>中饲828>中新830>中饲237>NTH1888>NTH1048>劲松49.
其他文献
在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对刺槐臭椿、刺槐白榆、刺槐白蜡3种混交林的盐碱度、容重和孔隙度状况、土壤入渗性能等土壤指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除刺槐白蜡混交林土壤表层有一定的返盐现象外,不同刺槐混交林均具有一定的压盐抑盐效果,且pH值多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升高;(2)刺槐混交林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的效应均好于刺槐纯林,更好于无林地;(3)不同刺槐混交林土壤饱和蓄水量、毛管蓄水量均表现为刺槐白蜡混
在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内选取5个未受人工干扰的区域,对这5个大的区域内的植被进行研究。发现:①5个大的区域内碱蓬与芦苇为重要的建群种,具有较高的重要值和生态位宽度;②具有较高生态位宽度的物种不一定具有较高的生态位相似性和生态位重叠;③随着演替的进行,5个地区的物种多样性得到提高,群落结构趋向稳定。
对人工促进植被恢复对基岩质海岸防护林的土壤生态特性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沿海岩质海岸防护林土壤含水率普遍较低,并随着土层增加相应减少。经人工促进植被恢复的化香纯林土壤含水率最高,北江荛花橙木混交林士壤容重最小。两样地总孔隙度和毛管持水量增加,其它各样地间差异不明显。(2)、沿海岩质海岸防护林土壤养分含量差异较大,6个试验样地的土壤全氮、水解性氮、全磷、速效钾及有机质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地
选取济南南部山区有代表性的4种不同模式乡村游憩林,对其负离子浓度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一年中备模式日均空气负离子浓度大小顺序一致(休闲保健型>生态防护型>自然观赏型>经济林果型>对照),负离子系数在各个季节均高于0.5,且夏季空气负离子浓度最高;各模式空气负离子浓度日变化曲线呈现出两个高峰值;休闲保健型在春、夏、秋三季,FCI都超过0.5,夏季FCI为0.81,基本接近Ⅲ级。同时指出乡村游憩林建设应
为了探讨浙江大鹿岛木麻黄种群自引种以来经历了40多年自然演替后种群的分布格局,本研究采取典型取样法选择样地,应用每木调查法获得调查数据,应用扩散系数的t检验法与Morisita指数的F检验法研究大鹿岛木麻黄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类型,用丛生指标、格林指数、平均拥挤度和聚块性指数来印证其分布格局并研究其集群强度。结果表明:10m*10m的尺度更加接近于大鹿岛木麻黄种群的自然斑块的面积,是进行种群分布格局
滩涂围垦地生态防护林是沿海地区一道绿色屏障,对沿海地区农业的发展起到保护作用。本文总结了近两年来浙江省余姚市滩涂围垦地生态防护林构建所采用的技术体系,包括树种选择原则,苗木种类和规格要求,6种植物配置模式,物理、化学和生物等综合土壤改良技术,苗木定植技术和抚育管理技术。对防护林的建设成效作出初步评估。根据植物移栽对环境适应性问题,提出造林地原地或邻近地耐盐植物种子和扦插育苗技术。本文为国内同类型地
黑龙江省是畜牧业大省,也是我国的主要畜牧业基地,草业是畜牧业发展的基础。本文在对黑龙江省草业发展现状的调研基础上,结合黑龙江省实际情况,从推动草业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着重阐述黑龙江省草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指出了草业发展亟需解决的核心问题,同时提出草业进一步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本文综述了豆科植物-根瘤菌的共生固氮、根瘤菌自生固氮、联合共生固氮、光合细菌的固氮、红萍和蓝藻的固氮等几种生物固氮方式的研究概况,并就影响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固氮的自然理化因素和根瘤菌遗传性特点做了简单介绍。
应用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分析法对国内外12份红三叶材料进行抗旱性评价,结果表明:比根长、最长根长、可溶性糖、地下生物量、游离脯氨酸、相对持水量、叶绿素持有率和丙二醛8个指标是评价红三叶苗期抗旱性的重要指标;抗旱性综合评价得出材料的抗旱性由强到弱依次为:CQ9>CQ7>CQ3>瑞德(Red)>多丽(Dory)>CQ2>CQ8>CQ6>巫溪>CQ5>CQ4>CQ1.
对不同生育期青贮玉米品种之间以及青贮玉米和豆科牧草混播对产草量及品质的影响进行研究,试验以中原单32、海育9号和高值扁豆为材料,设三个不同混播比例,即1:1、1:2和2:1,进行混种混收试验,结果表明:(1)在黑龙江省西北部积温较低地区,中原单32和海育9号按2:1比例混播时,可有效提高干物质产量和可溶性总糖含量;(2)中原单32和高值扁豆按1:2比例混播时,可显著提高鲜草产量和粗蛋白质含量;按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