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舜水的实功实用思想及其对待程朱陆王的态度

来源 :第十二届明史国际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chao07149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舜水是明末流亡日本的著名思想家,在中日文化交流上作出了重大贡献。关于朱舜水的学术思想,中外已有不少学者发表意见,使之逐渐清晰起来。但是,学者们的意见并不统一,若干观点有失准确,仍有继续探讨的必要,以期弄清真相。本文兹就朱舜水学术思想的基本特点及其对待程朱陆王的态度,略作研究。
其他文献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共产党史(社会主义时期)中,“文革”转向改革开放的历史是最重大的一段历史,这段历史的研究,不仅学者关注,老百姓也关注。在众多的“大转折”历史研究的书中,程中原等编写的图文版“历史转折三部曲”:《前奏——邓小平与一九七五年整顿》(以下简称“《前奏》”)、《决战——从四五运动到粉碎“四人帮”》(以下简称“《决战》”)、《新路——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到十二大》(以下简称“《新路
@@田居俭先生1959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历史系并留校任教,1976年1月调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即中国社会科学院前身)工作,曾任《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副总编辑兼《历史研究》主编。1992年调当代中国研究所,任第一研究室主任兼《当代中国史研究》主编。
@@美国当代中国研究学者柯文荣休后推出了一部力作《历史的言说:越王勾践故事在20世纪的中国》,书中以一种跨文化视角对中国家喻户晓的越王勾践故事进行了一番颇有新意的研究。他通过描述这一历史故事在20世纪中国社会的流播,将其与现当代中国所经历的重大民族创伤相勾连,反映出故事本身所蕴含的民族与政治的通用性,以及其广泛的文化寓意与现实功能。
@@作为当今英国最重要的新马克思主义史学家,霍布斯鲍姆(Eric J.Hobsbawm,1917-)受到了中国学术界的广泛重视,尽管他主要是研究十九世纪的英国、欧洲历史,涉及中国的著作并不多,但是他的著作几乎都有中译本。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起,中国就开始翻译出版他的论著。
@@北京市海淀进修学校高级教师、精华学校历史主讲袁腾飞的《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于2009年8月之后陆续面世,这部被出版社誉为“开启全民学史新潮流”的著作,据说上市当月销售量突破60万册,全国900万人重上历史课,如果这种情况确实,那么,可称之为新中国历史学著作发行之最。
@@三国时期,群雄逐鹿,矛盾错综,对史学家理清脉络、建构信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但沧海横流,英雄辈出的时代,却恰恰为区别于主流学者的大众的理解和叙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所以,尽管《三国志》、裴注与《资治通鉴》提供了精英文化的信史范本,但民众却仍按照自己的理解与需求演义、戏说甚至解构着历史经典,而且,在当今众语喧哗的消费文化背景下,还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不论是王朝的兴亡,还是其他少数民族大规模入侵与占据,传统的中国社会得以长期延续,其基础大致可以列举出和皇帝专制制度、儒教思想相结合的秩序构建、土地制度、宗族等。另外,在王朝崩溃时期,由于小农的破产和大量流民的出现,在地方统治秩序的解体过程中,保持土著的一种方式,即堡寨、山寨的建寨也是值得注目的。
@@国家理论以“国家”作为专门的研究对象,探索国家定义、国家的起源与消亡、国家本质、国家类型、国家利益、国家安全、国家管理体制、国家信仰体系、国家综合力诸问题。国家与社会两股力量间的协调与矛盾,无疑是观察一个国家历史演进的最佳视野,这套理论自然也适合中国古代历史研究。不过,现在流行的国家理论,多是从西方工商文明背景中发展出来的,且是在近代经验基础上提炼出来的。但对中国来说,最需要的是中国的文化背景
@@翰林学士是科举制度下的产物,是封建时代选拔官员的储备库,最早出现在唐玄宗时期,初掌内命。到宋代,翰林学士开始崭露头角,跻身重要衙门,掌握实职。《文献通考·职官考八》载:“真为翰林学士者,职始显贵,可以比肩台长,举武政路矣!”时值明代,朱元璋废除丞相后,翰林学士得到重用,他们担任重要衙门尤其是对皇帝产生重大影响的内阁机构的官员。明中后期,非翰林不入阁,暗示了统治者政治选择的对象。在中国古代社会,
@@明清山东淄川历史舞台上活跃着韩氏、毕氏、高氏、王氏和孙氏等声势显赫的家族,他们作为地方社会的主导力量,其家庭成员除了积极参与地方社会救助百姓等活动来树立自身的威望外,往往还利用家训等形式提高子孙的品德修养,用以表率一方。他们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一个地方的社会风俗。通常来说,他们既是地方社会风俗的积极改造者与倡导者,又是风俗的亲身实践者,“大约一二人唱之,众从而和之。和之者众,遂成风俗,不可猝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