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重型颅脑创伤致脑疝并发颈内动脉损伤患者的护理体会

来源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第六届全国代表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uisong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脑疝是神经外科急诊病人最易发生的并发症,严重危及生命。 颈内动脉是头颈部的血管主干,一旦损伤能在短时间内造成机体内大量失血,病情发展迅速出血迅猛,探查止血相当困难,死亡率很高。 二者并发病情极度凶险,手术难度大,护理质量要求高,易出现严重并发症。我院2009年11月成功救治一例脑疝合并颈内动脉损伤的患者。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其他文献
微管(microtubule,MT)作为一种细胞骨架成分,在维持细胞形态、细胞内运输、纺锤体和染色体运动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有丝分裂期的纺锤体微管表达量是分裂间期微管的4000倍(1)。肿瘤细胞增殖活性明显高于正常细胞,处于有丝分裂期的细胞比例显著多于正常细胞,因此,微管是各类肿瘤明确的化学治疗作用靶点。紫杉醇(Paclitaxel,PTX)作为临床化学治疗肿瘤的一类药物,与微管的β—tubuli
临床研究早已发现儿童PTE的发生率远较成人高,然而其发病机制仍未阐明(1)。近年发现,未成熟脑组织表达α-SMA,颅脑创伤后,TGF-β1迅速增加并促进α-SMA表达(2)。本实验分别用FeCl3和N.S注射幼年与成年大鼠皮层,通过对幼鼠枕大池注射TGF-β1抗体进行干预,观察大鼠PTE发作情况,检测CSF中TGF-β1和皮层病灶α-SMA,以期阐明其表达与大鼠PTE的内在关联,探讨PTE发病机制
硬膜下血肿在颅内血肿中最为常见,约占颅内血肿的50%~60%,其中慢性硬膜下血肿约占25%,对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治疗方法已趋于一致,首选钻孔引流术,但是,其手术并发症屡见报道。我院自2005年至2010年间收治慢性硬膜下血肿64侧,均采用扩大骨孔,硬脑膜悬吊引流术,全部治愈,无并发症。现报道如下。
我院自2004年1月至2010年9月采用Subdural引流管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119例,并在术后定时注入尿激酶溶解血肿,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本组119例,男96例,女23例;年龄44~86岁,平均64.5岁,有明确头部外伤史108例,病程20~180d,平均41.5d。
脑弥散性轴突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是一种原发性损伤,也是闭合性颅脑损伤的严重类型之一,其发病率高,预后差,是头部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目前尚缺乏明确的诊断手段和有效的治疗措施。现将从2002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72例DAI患者,对其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双侧额叶脑挫裂伤和(或)弥漫性脑水肿、脑肿胀的患者,病情危重,死残率高。开颅减压是其重要的治疗方法,而开颅术式的选择对于手术乃至整个救治过程至关重要。我院自2008年9月至2010年1月采用双额大骨瓣开颅治疗8例患者,现报告如下:
基础研究发现,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cysteine,NAC)能够减轻TBI后的线粒体功能障碍,拮抗TBI后的氧化应激反应,保护神经元,在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中具神经保护作用(1-3)。这些报道主要研究NAC的抗氧化作用,很少涉及NAC在抗炎方面的效果,而脑组织炎性反应在TBI后的继发性脑损伤中起重要作用(4),我们前期研究(5,6)也证
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是目前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合并严重脑挫裂伤、硬膜下血肿、脑水肿、恶性颅内高压症等广泛采用的手术方法,近几年在临床工作中已经得到同行的共识。但是因其术后并发症的问题,术后疗效仍然受到质疑,比如术后脑脊液漏、脑组织嵌顿、脑穿通畸等。清除血肿止血后往往本身硬脑膜不足,无法缝合,张力缝合后达不到减压的目的,需行硬脑膜修补。近几年我们在手术过程中行去骨瓣外减压后常规使用硬膜成形(人工硬脑膜补
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术中急性脑膨出,是开颅手术中非常严重而又棘手的难题之一,本文回顾分析我院2004年1月至2009年1月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术中出现急性脑膨出的4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临床分析其发生原因及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癫痫是一种脑部疾患,其特点是持续存在能产生癫痫发作的脑部持久性改变,并出现相应的神经生物学、认知心理学以及社会学等方面的后果(1)。难治性癫痫是指用目前的抗癫痫药,在有效治疗期,合理用药不能终止其发作或已被临床证实是难治的癫痫及癫痫综合症(2)。我国癫痫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癫痫的发病率28.8/10万/年,患病率0.7%(3)。我国约有900万癫痫患者,其中药物不能控制的难治性癫痫约占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