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俗”与“习惯”:中国传统法律语词的近代转换

来源 :中国法律史学会成立30周年纪念大学暨2009’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nsidedotN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事习惯调查是近代中国法制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事件。这事件使“习惯”一词为近代中国法律职业者所熟识,使“习惯”成为近代中国实践以及立法、司法史不可回避的问题。本文试图通过从法律史角度探悉“风俗”与“习惯”分别作为传统与现代法律语词所具有的内涵与相应功能,揭示它们之间的语词转换现象所反映的中国近代法制变迁的内在机理。
其他文献
中西方古代经典故事中对于有关亲情的案件,会运用几乎相同的法律逻辑采处理,这反映了“容隐”思想是人类共同的最基本的人性。中国古代构建的容隐制度体现了对亲情人伦的体恤,西
汉代司法观是对先秦司法观念复兴、整合所形成的一系列司法观。 其包括公平、公正、无讼的司法价值观;“禁暴卫善”的司法功能观;“官吏守文、大臣释滞、君主权断”,慎刑、
朱熹司法思想是对孔子以降的儒家司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在中国古代法律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分析朱熹司法思想的理论基础和主要内容,结合我国司法和谐的构建,探讨朱
髡、耐、完是我国古代法制史上的重要刑罚。它们何以成为刑罚,法史学界对其进行了一些梳理与考证,若从民俗学的角度来分析,可能更会理解它们产生的原因及被赋予的涵义。它们何时
生物利用率评价:矿物质的生物利用率就是指一种天然或人工来源的元素进行储存、或者把它提供给代谢活跃的组织或蛋白质的效率。通常使用下面标准评价生物利用率:1)摄入水平是在生
情理法容易导致司法官员以特定的道德取向作为断案的依据,这很容易导致民众利用司法官员的这一取向进行投机性的诉讼,进而因为情理法驱动下的刑讯逼供而导致冤案的出现。
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在其著作《韩非子》中提出了“欲利自为”的人性论作为实行法治的理论基础。《韩非子))强调,法治的重点应该放在治吏上,提出了“明主治吏不治民”的
家法族规是法学界、历史学界的一个重要命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学者对家法族规的关注越来越多,研究的内容也越来越广泛,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试图通过收集和分析相关资料,在现
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文明史上曾发出过耀眼的光芒,对于中国古代社会两千余年的和谐稳定曾发挥过重要的凝固作用。本文姐说了孟子“内圣”的政治法律思想,浅谈了荀子降礼重法的政
拓展基于区间解析冗余关系法(interval valued analytical redundancy relations,I-ARRs)对不确定性混杂系统的故障检测。该方法产生一组对故障估计的阈值,一旦标称残差超过阈值,则故障能被检测。现有的故障检测方法主要是针对参数性故障,因此对测量信号导数的估计呈现出各种限制;而且在I-ARRs中对测量信号导数十分敏感,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对残差的估计。为解决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