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的出版人才管理初探

来源 :第四届韬奋出版人才高端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38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互联网+”时代,出版企业需要大量的有互联网思维的内外部人才的贡献,才能顺利实现“互联网+”的转型,而对于这些人才的管理,如果能基于“互联网+”的全方位人才管理手段为员工缔造一个互联网应用的氛围,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在一点一滴的人才管理活动中不断提升出版人才的互联网应用技能与“互联网+”意识,将极其有利于推动这一具备历史意义的转型。
其他文献
对我这么个小说迷来说,从中学时代读的《三重门》《梦里花落知多少》,到工作后读到的《杜拉拉升职记》《谁的青春不迷茫》,无一不是热门读物,这都是“畅销书”.对出版社而言,畅销书意味着什么呢?“畅销书”这个概念,实际上与排行榜诞生紧密相关,与市场化运作相伴而生.其实,销量比较大的图书,在中国早就存在,如印刷上亿册的《毛主席语录》曾经铺天盖地.但作为真正意义上的畅销书,业内大多数人认为,不应当包括通过行政
突破传统出版流程意识,就是要确立与全媒体时代传播相适应的时效意识、全时空意识和多元化角度意识,使阅读产品由单一渠道与单一形态向多元渠道与多元形态转变,实现一元化生产,多样化发布,多渠道传播,为不同需求的用户同步提供适配各类终端的阅读产品,有效扩大阅读产品的全方位覆盖。这是融合发展非迈出不可的一步。当前,随着新闻出版理念的变化演进,国内外知名媒体大都经历了多次内部“洗牌”,以不断适应新闻出版市场化和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产业与互联网的融合发展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出版业正视挑战,积极应对新形势,实现了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技术的融合,数字出版已经成为出版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不同于传统出版,数字出版产业形态的丰富和多元化,除了要求数字出版专业人才具有传统的编辑出版理论知识和文字基础之外,更需要掌握计算机技术、新媒体技术等知识.高校作为出版业重要服务系统之一,肩负着为行业输送和培养人才的
为了保障“互联网+”的落实,山东出版集团于去年成立了科技部,主要负责对数字出版和“互联网+”项目进行调研规划、项目论证、运营指导、管理督导。成立了科技公司,主要负责集团内部与数字出版和“互联网+”有关的一般性开发服务。与北京瑞易吉成数字公司进行了深度合作,主要进行重点项目技术的研发。这几个部门在具体运行磨合当中,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机制,为集团在“互联网+”方面的人才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
数字出版人才培养问题已经成为出版界、科研界等孜孜不倦探索的问题。“得数据者得天下”,但“得”到了数据要如何运用这些“数据面包屑”才是实现价值转换的关键,数字出版人才是使“数据”变为“价值”的钥匙。在我国,数字出版起步晚,但并不意味着赶不上,人才强国不是空话,“互联网+”时代的数字出版人才更需要紧紧跟随时代的步伐。“互联网+”时代数字出版人才培养任重而道远。
在“互联网+”背景下,数字出版与纸质出版可以相互促进,传统出版人应该关注数字出版物的市场需求,发挥两者的互补优势,共同促进出版产业的发展.我的演讲以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编辑出版学专业为例,介绍在课程设计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做的前瞻性探索.
本文拟从编辑工作的三个重要环节—信息的采集与选题策划、产品的加工与制作、产品的营销与推广着手,对基于“互联网+”思维的编辑工作新范式进行分析。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数字出版也日新月异,因此许多图书出版单位成立了数字出版中心、新媒体部等相关机构,积极探索数字出版.就目前情况来看,数字出版的专业人才还是十分紧缺的,不少出版社的数字出版人员是从原有的技术维护人员转化而来的,个别出版社的数字出版人员来自信息技术企业或互联网企业.他们在承担社内电脑、网络维护的同时,维护出版社的网站,并与技术商或平台商合作,进行数字出版工作.
在“互联网+”时代,知识已经成为个人最重要的核心资源.社会各领域都在产生海量的数据,这是人类知识的大积累,也是“互联网+”时代最显著的特征.这些高速增长的数据每时每刻都会发生变化,数据分析、云计算、物流网、移动互联等综合数字应用技术风云突起,对出版企业根据市场需要策划选题的能力提出革命性的要求,为出版企业带来了获取更丰富、更深入和更准确出版资源的大量机会,更是对信息传播者提出不同以往的要求,对出版
互联网时代,传统图书更要融合互联网思维,充分运用互联网的优势,与之融合达到策划、推广、销售的目的,这才是真正的“互联网+”。图书是一项集体活动,做书不是一个人在单打独斗,需要每一个环节紧密配合,也自然离不开大家的集体努力。“互联网+”时代下的出版人不仅仅是简单的编辑,更要求以更加开放性的互联网思维心态来运作传统图书。很多出版人通过图书运作、针对固定读者打造平台,通过活动、讲座、视频等产业链与传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