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贸易对区域水资源的影响分析

来源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quf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日益严重的水资源危机,除了采取发展空间已较有限的开源节流等措施外,发挥区域优势,调整产业结构和地区产业布局,通过贸易进行产品交流,从而实现区域水资源的间接调配,是当前缓解水危机的极为重要的途径和措施.本文运用水资源投入产出模型,分析区域产业用水性质与废污水的排放效应.以北京市为例,研究产品贸易对区域水资源的影响,包括水资源的输入输出和水污染的转移分析,提出适合北京地区水资源特征的产业调整建议和未来发展的方向.
其他文献
本文描述了黄河流域及其三级区降水时空序列的随机性、趋势性和周期性变化规律.基于黄河流域及其周边地区1000多个水文气象站近50年的月降雨资料所生成的整个流域及其29个三级区的面雨量过程,采用多种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研究其降雨的随机性、趋势性和周期性.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各三级区降水量Hurst系数的分布范围在0.449~0.644之间,说明其具有长期弱相关性;Kendall秩次相关检验结果表明黄河流域
甘肃省陇西县是黄土高原生态脆弱贫困区的典型代表,她的发展面临两对基本矛盾和两难选择.一是农业社会发展阶段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矛盾,二是社会经济贫困与生态环境脆弱的矛盾,与之相对应必然存在两难选择(既要发展经济,同时又要保护环境).以生态经济为核心的循环经济是解决这两大矛盾,实现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从分析陇西县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入手,研究了切合黄土高原生态脆
本研究的目的是开发和验证大流域分布式水文模型,为黄河流域水资源评价和演化规律分析服务.首先,在综合了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和陆面地表过程模型各自优点的基础上,开发出模拟对象为"天然-人工"二元水循环系统的WEP-L模型即"大流域水循环与能量交换过程耦合模拟模型".该模型以"子流域内等高带"为计算单元,并用"马赛克"法考虑计算单元内土地覆被的多样性,避免了"大流域粗网络"带来的模拟失真问题.针对各水循环
本文简要地给出了荒漠化定义和荒漠化形成机理的代表性观点,重点回顾和总结了国内外遥感在荒漠化评价指标体系和荒漠化的评价与监测中的应用现状.
现代海水淡化作为一种产业已步入快速发展时期,本文就此介绍了目前工业上常用的几种海水淡化方法及其在世界各地区的应用,最后还介绍了淡化技术在饮用水处理中的应用.
本文利用土壤-植被-大气传输机理模型(VIP模型),以GIS背景数据库(土地利用图、土壤质地图和数字高程图)为支撑,在NOAA-AVHRR NDVI数据和气象信息的驱动下,连续模拟了1981~2001年华北平原冬小麦和夏玉米生育期的蒸散过程.结果表明:模拟的作用蒸散量与Lysimeter观测值和其他学者的田间试验研究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华北平原冬小麦多年平均蒸散量空间上呈现南高北低的趋势,其中黄
本文首先分析甘肃省循环经济发展的基础、现状与必要性,继而深入剖析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主要问题,笔者认为就现阶段发展循环经济的迫切需要和首位目标应该是节约和提高环境资源利用效率.其次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探悉甘肃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建立了以清洁生产为主的企业模式;以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和节水农业以及生态工业、绿色服务业等不同的产业模式;以可再生资源利用为核心家庭循环经济模式;在企业模式和产业模式分析的
土壤-地体数字化数据库(SOTER)把土地视为由地形和土壤个体组成的自然实体的组合,其标准化与规范化、制图单元属性均一、数据丰富等优点,而成为国际公认的土壤、土地资源评价和管理的数据库系统.SOTER数据库中土地覆被和土地利用变化(LUCC)仅作为附属数据库,现阶段SOTER与LUCC自成体系,独立研究.将SOTER与LUCC研究相结合,以SOTER单元作为LUCC信息赋值的框架,建立SOTER-
文章在分析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重复建设与土地制度相互关系的基础上,阐述了我国重复建设产生的土地制度诱因,认为现行土地制度体系下,政府诱导型和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发展方式,是造成重复建设的主要推动力.据此,从防止重复建设的角度,论文提出以土地资源市场化配置为导向,以产权平等、收益均衡、耕地安全和资源集约为目标,提出了我国土地制度改革的近期政策与长期性的土地政策改革方向.
对延安地区水资源现状的调查分析表明:区域地形、地貌和水文特征,是水资源短缺的客观问题;水利工程贫乏,现有水利工程病害突出,是造成工程性缺水的主要原因;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以及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是造成水质型缺水的症结所在;而硬环境建设和软环境建设的不完善是造成区域重度资源型缺水的根本.鉴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兴建工程、多水齐抓、正确确定各行业用水定额、水源保护、政府立法优化管理、建节水防污社会等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