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蓝藻发菜抗逆基因发掘及其在水稻中转基因的研究

来源 :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暨2018年全国生物技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b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荒漠蓝藻发菜(Nostoc flagelliforme)分布于我国西部和西北部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曾是出口创汇的重要经济蓝藻,现已被列为一级保护物种.发菜具有耐旱、耐寒和抗紫外等特点,是发掘抗逆基因的良好材料,对发菜抗逆基因进行了筛选和鉴定,并在水稻中进行了转基因研究.利用生物工程技术,筛选陆生原核蓝藻的抗逆基因、并进行转基因水稻培育,是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农业的一个有益尝试。
其他文献
丹麦诺维信公司的发明专利《热稳定的葡糖淀粉酶》(ZL98813338.5)于2006年在中国获得授权,2013年该专利在专利诉讼中获得胜诉,并为诺维信公司赢得了220万赔偿.本文将带领读者解析该专利如何能为诺维信公司维护技术成果,其专利布局和保护方面又些哪些借鉴之处.
杜仲是我国名贵的中药材和最有开发前景的胶源植物.本文通过筛选外植体、优化培养基,建立杜仲愈伤组织诱导和增殖的培养体系.利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以子叶、幼叶、下胚轴为外植体均能够诱导出愈伤组织,但最佳外植体为下胚轴;以下胚轴为外植体的最佳愈伤组织诱导基本培养基是B5,最佳的激素及浓度为NAA1.0mg/L+2,4-D2.0mg/L;愈伤组织增殖培养的最佳激素及浓度为6-BA0
罗氏沼虾是重要的淡水养殖经济虾种之一,但近年来,由于螺原体感染造成罗氏沼虾的产量严重下降.因此,本文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和数字基因表谱等技术系统筛选感病罗氏沼虾免疫通路相关基因及其差异表达情况,探讨罗氏沼虾对螺原体感染的抗病机理.首先,通过RNA-seq测序技术构建健康和螺原体感染罗氏沼虾肝胰腺组织的转录组测序文库,利用Trinity拼接出基因33,450个,转录本43,405个;通过Blast比对
鼠尾草属植物丹参S.miltiorrhiza Bge为多年生草本植物,作为传统的活血化瘀中药,也是现代医学研究的主要中药之一,主要被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同时还用于治疗肝纤维化、消化性溃疡、白内障、癌症、记忆缺失、艾滋病等疾病.自20世纪30年代起,国内外学者先后分离得到了丹参药用有效成分,包括脂溶性的丹参酮Ⅰ、ⅡA、隐丹参酮等及水溶性的丹参素、原儿茶醛、丹酚酸等.丹参内生放线菌和细菌资源研究具有
本研究以药用植物丹参的内生真菌为研究对象,以发根农杆菌诱导丹参无菌苗产生的丹参毛状根为研究材料,通过研究内生真菌对丹参毛状根有效成分积累的影响(以六种丹参标准品作为对照),筛选目标菌株。
单萜类化合物因其独特的的甲基支链和环状化学结构,使其具有理想的能量密度、低冰点和高辛烷值/十六烷值等特性,从而近年来被认为是有发展前景的航空煤油,而受到广泛关注.
华蒲公英是菊科蒲公英属下的一种药食同源的多年生草本植物.本研究以蒲公英种子为实验材料,通过各培养阶段的条件优化建立蒲公英组织培养体系.结果显示,最佳消毒方案为75%乙醇消毒30s+无菌水冲洗2次+0.1%升汞消毒10min+无菌水冲洗4次,最佳萌发培养基的激素选择是6-BA0.2mg/L、GA31.0mg/L,最佳增殖培养基的激素选择为NAA0.1mg/L、6-BA0.5mg/L,最佳生根培养基的
浮珠浮选法是一种新颖高效的微藻采收技术.然而,在浮选过程中藻细胞与浮珠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尚不明确.本文以二形栅藻和小球藻为例进行实验探究.首先通过Zeta势和接触角的测量表征微藻与浮珠的表面特性,然后基于XDLVO理论解析微藻黏附在浮珠上的行为.计算结果表明,微藻细胞与浮珠界面之间的范德华相互作用能在微藻与浮珠的黏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然而微藻细胞与浮珠界面之间的刘易斯酸碱相互作用能则总
结直肠癌(CRC)是一种威胁生命的疾病,在世界范围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子靶向药物已成为结直肠癌个体化治疗和综合治疗的一线方案,靶向药物的治疗有效性受KRAS基因状态的影响,KRAS基因突变会导致靶向药物疗效差.大约40%的CRC病例中KRAS基因发生突变,对于晚期KRAS突变型CRC往往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案.为了筛选KRAS突变型CRC中的关键基因,从GEO mRNA(Gene Expre
金钗石斛(Dendrobium nobile Lindl)隶属于兰科石斛属,多为附生,群居分布的草本植物.兰科植物在世界分布有730属,两万多种,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是其主要产地.在我国,金钗石斛有166属,1000余种,其中76属,289种被证实有药用价值,在贵州境内分布范围较广.金钗石斛的化学成分主要有生物碱类、多糖类、黄酮类、酚类、倍半萜类、香豆素类及甾体糖苷类化合物等多种化学物质,其中有效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