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陶瓷电火花线切割加工控制技术

来源 :2006年全国功能材料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cf274617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火花线切割加工(WEDM)是一种利用热能去除金属的非接触式特种加工方法,和工件硬度、韧性无关,非常适合材料硬脆、导电率低的工程陶瓷加工.但是由于线电极并非刚体,加工过程中由于电极间作用力和放电间隙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导致线电极振动和断丝,难以获得高效精密的电加工效果.本文结合国内外工程陶瓷WEDM监测与控制技术提出了多环式自适应控制系统,实现断丝预防和加工参数优选,为难加工材料实现高效精密的电火花加工提供理论与技术指导.
其他文献
以无水氯化镍、氯化钴、乙醇和正丁醇为前驱液,加入适量的柠檬酸为稳定剂,通过回流、水解得到稳定的溶胶;采用浸渍-提拉的方法在ITO导电玻璃上制成均匀的膜层;分析了柠檬酸加入量对溶胶及成膜的影响;通过热分析、X射线衍射、X光电子能谱(XPS)、循环伏安特性、高真空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表明经300℃、30min热处理后,薄膜分解为稳定的具有立方结构的NiO纳米晶,晶粒为20nm左右;研究了不同热处理温度
以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S)为原料制得氨基化SiO2纳米粒子,通过氢键等作用与直链型氨基聚硅氧烷形成挂铃式结构产物,分散于甲基硅油得到ER液体.从红外光谱、零场剪切应力等的变化分析了氢键的作用.通过电场响应性测试,研究了其对电场的响应行为,结果表明该体系有较好的电流变效果;同时,稳定性测试表明,它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用氢等离子体电弧法分别在(H2+Ar)和CH4气氛下制备了1Cr17铁素体不锈钢纳米粒子,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差热分析仪(DSC)、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对两种不锈钢纳米粒子的结构和形貌进行了分析.发现(H2+Ar)气氛下制备的不锈钢纳米粒子主要为α(Fe,Cr);甲烷气氛下制备的粒子由α(Fe,Cr)、Fe3C、Cr3C2、石墨及无定形碳等组成,未发现氧化物.DSC结果表明,不锈钢
硼硅玻璃与Kovar合金进行阳极键合实验,通过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对键合界面的微观结构进行分析表明:硼硅玻璃/Kovar合金的键合界面有过渡层生成,分析认为在外加电场和温度的作用下玻璃耗尽层中的氧负离子向界面迁移扩散并与金属发生氧化反应是形成过渡层的主要原因,而界面过渡层的形成是硼硅玻璃/Kovar合金界面实现连接的基本条件,
聚合物/粘土纳米复合材料是当前材料科学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综述了聚合物/粘土复合高吸水材料的主要合成方法,重点介绍了高吸水材料的复合化、功能化研究进展,指出了这种材料的研究和应用发展趋势.
用己二酸二酰肼(ADH)对透明质酸(HA)进行化学修饰,研究不同交联程度产物(HA-ADH)的理化性质和微观结构.用溶剂挥发法制备出不同交联程度的HA-ADH膜,扫描电镜(SEM)表明溶胀薄膜呈多孔、均匀的网状结构.该薄膜可吸附自身重量9倍的水份,在水中溶胀但很难溶解.粘度法测定HA和HA-ADH的特性粘数[η]分别为14.69和20.21(dl/g),粘均相对分子质量Mη分别为8.3×105和1
用水解沉淀法合成了纳米Fe3O4粒子,研究了纳米Fe3O4粒子在交变磁场下的发热性能,对它在定向集热治疗肿瘤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评价.纳米Fe3O4粒子的粒径为10~30nm,纳米Fe3O4粒子的比饱和磁化强度为48.06Am2/kg,矫顽力为10.1kA/m.随着纳米Fe3O4粒子浓度的增加生理盐水悬浮液在交变磁场中的升温速率逐渐增加,纳米Fe3O4粒子含量大于50mg/ml时,在外加交变磁场作用
本文成功地在823K温度下对工业纯钛(TA2)实施了等效应变约为0.5的等通道转角挤压(ECAP),其屈服强度、伸长率分别约为650MPa(提升30﹪)和32﹪.XRD数据显示ECAP加工增加了织构并使衍射峰变宽.强度-位错密度关系的定量分析表明,强度的提高主要不是来自于位错密度的增加,位错密度增加对强度提高的贡献仅约为24.2﹪.
采用环-块式摩擦磨损试验机研究了第二相Al2O3弥散在四方氧化锆多晶Y-TZP陶瓷中(ADZ)在不同载荷下的磨损行为与机制.结果表明:Al2O3颗粒弥散Y-TZP中,改善了陶瓷的物理机械性能,可有效地提高陶瓷的耐磨性.ADZ磨损率随载荷的增大而增大,100和300N时,陶瓷硬度对耐磨性起主导作用,高载荷500N时,相变增韧机制对陶瓷耐磨性有明显贡献.在100N载荷下磨损以微切削和塑性变形导致材料转
用极性小分子苏氨酸溶液作为活性物质制作液态有机场效应晶体管.通过输入直流栅极电压,实现对源-漏极间振荡电流的调制,并且在室温下观察到负电阻效应.这种效应可以实现有机半导体器件高阻态和低阻态间的转换.我们认为这是苏氨酸分子准量子化极化过程中引起声子对电子不同程度散射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