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锡常地区地面沉降风险评价管理模型研究初探

来源 :地质环境管理发展战略高层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stbyj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平原区超采地下水引发的地面沉降地质灾害已成为影响这些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如何从收益、成本、风险三个方面为决策者提供制定地面沉降相关防治措施的综合支持,实现灾害防治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防御转变,是地面沉降防治研究领域的新课题。本文在综合考虑苏锡常地区技术、经济、人类活动等因素基础上,从地面沉降总体风险和地区差异水平出发,提出构建地面沉降风险评价模型及决策支持系统的初步研究思路和方法,为实现地面沉降防治的科学化决策管理进行了有益探索。
其他文献
南海北部陆缘深水区是形成大型油气的重要区域。但该区独特的崎岖海底地貌和沉积特点,引起地震波传播速度横向剧烈变化,使地震波传播的射线路径变得复杂,严重影响了其下伏地层的地震成像,引起下伏构造形态的严重畸变,影响了勘探目标的评价。因此,有必要对这种崎岖海底地形的地震勘探进行地震波场模拟研究,分析其下伏地层地震照明分布特征,进而改善和优化地震采集参数,从而提高地震成像质量。目前常用的地震照明分析方法主要
本文以深水区域地质环境和地震资料采集方式为出发点,总结了深水地震资料的特征:包括海水速度变化大、地层各向异性影响突出、多次波复杂、崎岖海底成像困难等。同时,针对深水地震资料的特征,结合实际资料处理,对冷水校正、长电缆地震资料各向异性动校正、多次波压制和崎岖海底成像等深水地震资料处理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研究。
西非油气资源丰富。通过对西非大量文献的分析总结出:西非海岸属典型的被动大陆边缘,经历了前裂谷阶段、裂谷阶段和被动陆缘阶段三个演化阶段。北段与中南段盆地裂谷作用的时间、方式不同。在由构造-沉积控制的盆地发展演化过程中,发育三套主力烃源岩,即裂谷期盐下湖相页岩、被动陆缘期盐上海相页岩以及浅海相-三角洲相页岩;发育裂谷期湖相碎屑岩、被动陆缘期碳酸盐岩、滨岸砂岩、浊积体和三角洲砂岩等多套储层;阿普第盐岩为
珠江口盆地BY6-1-1井韩江组SQ 13.8是重要勘探目的层,主要为海底扇上的粉砂岩与泥岩互层沉积。单就这两种岩性进行岩石物理特征统计的结果表明,二者在纵波速度、密度和波阻抗上都很接近,难以区分。结合测井、录井和井壁取心资料对该井段岩性进行精细解释,发现该层段差气层具有低密度特征,然而在电阻率测井上响应不明显,推测是含水饱和度较高的原因。而根据井壁取心高电阻率层段主要是含钙高所造成的。结果表明,
本文论述了西非被动大陆边缘深水环境下的重力滑脱构造体系中的塑性构造。研究发现塑性地层在整个西非被动大陆边缘都有分布,且盐岩塑性层主要分布在西非被动大陆边缘的西南部和西北部,发育层位为过渡期(J—K)构造层之内;中部尼日尔三角洲等塑性层主要为泥岩塑性层,发育层位为第三系内。塑性构造以塑性焊接、底辟、褶皱和冲断构造为主。根据塑性构造上覆地层的变形过程,塑性构造演化主要经历了后生变形期和同生变形期。塑性
当前,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举国上下正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气象事业的发展迎来了难得的机遇。本文指出作为青年一代气象科技工作者,一定要在中国气象局的正确领导下,牢固树立“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发展理念,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求真务实、自主创新的精神,努力攀登气象科技发展的高峰,面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面向世界科技发展前沿,为建立基本满足国家需求、功能先进、
我国矿山地质环境管理工作任务繁重,特别是在促进矿产资源开发与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方面还面临诸多挑战。本文就矿山地质环境管理工作的支撑体系展开研究。根据矿山地质环境管理工作需求,提出了包括基础研究、成果集成、快速应急、综合信息系统、专家决策支持等五个方面的支撑体系建设框架,并展开了详细研究。期望通过建立完善的支撑体系推进管理决策的科学化,提高管理工作效率。
地面沉降是上海地区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地面沉降防治工作长期以来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是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的工作重点。为加强地面沉降防治工作,上海建立了行之有效的地下水资源管理机制和工作流程。本文引入地质环境容量评价理念,以上海地下水资源管理工作为实例,剖析了地质环境管理工作机制与措施,是科学发展现在地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具体体现。
地下水是水资源的组成部分,是生态与环境的重要影响因素,具有资源功能、生态功能和地质环境功能,合理协调地下水不同使用功能之间的关系,加强地下水资源管理,合理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地下水资源,是提高地下水资源与环境保障能力的基础。应当指出在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的现实下,河南平原人口密集区地下水资源利用,尤其是城市地下水超采以及引起的环境问题和地下水污染,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在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方面,要逐步调
地下工程地质环境是人类从事地下活动的地质环境。近十几年来,随着城市数量、规模和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为协调经济发展和保护地质环境,必须定量评价地质环境质量的现状,预测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城市地下工程地质环境作为一个复杂的动态开放系统,其地质环境质量是由多个工程地质环境因素决定的,由于目前可得到的各评价因素数值在空间分布的不连贯性和地质环境特性隶属关系的不确定性,难以用经典数学模型加以统一量度,划分类